一、生平及著述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少年时便展现出了深厚的学问和才华,30岁才中举人。入仕后,他因公务繁忙而不得不辞官,此后他致力于讲学和研究经典,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为清朝儒学界树立了新的知识殿堂。
清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二日(1821年12月25日),俞樾出生在浙江德清东门外乌牛山之阳,这里被称为南埭(今德清县城关乡金星村)。从小,他就表现出了超群的智慧,从9岁开始自我学习书写,并且自注其下。这份早年的勤奋和天赋,使他在道光甲辰(1844年)中举人,在道光庚戌(1850年)成进士,并获得曾国藩的高度赞赏。
咸丰壬子(1852年)授编修后,他先是迁居北京南柳巷,再任国史馆协修、河南学政等职务。在咸丰丁巳(1857年)遭革职之后,俞樾放弃仕途,将精力全都投入到治经上。他返回故乡,即苏州饮马桥,与陈奂、宋翔凤等名士切磋经术,对经典今文学有所悟。
随后的几十年里,俞樾辗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最终定居天津。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过多个讲师职位,如紫阳书院主讲、诂经精舍主讲等,以及其他几个知名书院的讲师。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待学问认真负责,被誉为“朴学大师”。
同治甲戌(1874年),俞樾在苏州购得潘世恩故宅并建庭院住宅,因其形似曲尺又如《老子》中的“曲则全”之意,便题名为曲园。此后,他往返于苏杭之间,一直到光绪戊戌(1898年)的辞去诂经精舍讲席。
他的夫人姚文玉,也是一位文化素养高的人,她曾撰写诗集《含章集》,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作品已散失。俞樾一生兢兢业业,以教书授学为己任,其门下的学生包括戴望、高登瀛、何梦弈等多位杰出人物,对江浙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俞樾留下的著作达五百余卷,其中包括《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茶香室丛钞》、《右台仙馆笔记》以及许多其他重要作品。他的一生与他的著作一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亮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