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羌族的男女婚姻习俗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原则,强调门当户对和亲上加前的概念。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种自主选择伴侣的情况逐渐增加,但传统的婚礼仪式却得以保留至今。
羌族婚嫁仪式主要分为订婚和结婚两个阶段。在这过程中,如果男子对女子产生好感,他的家人会准备一份礼物,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提出求亲。如果女方同意了,他们会举行一次“许口酒”的仪式。数月或数年后,男方再次带着礼物访问女方,以“小订酒”款待近亲。这之后,男方家庭会携带重礼前往女方家,与她们商定结婚的大吉日,即所谓的大订酒,此时两家的关系就被视为正式订婚。此后,不久他们就会开始筹备结婚大事。
整个结婚过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所以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之后选择冬季或者腊月进行,那时候农作物已经丰收,有足够的食材储备,而且正值农闲,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和庆祝。迎娶前夜,一场名叫“花夜”的盛宴将在新人的住处举办,这是一场充满娱乐性的晚会,其中包括咂酒、盘歌比赛等活动,是新人们与客人们之间互动交流的一段美好的时光。
结完了这些活动,就到了大喜之日。当天早晨,新娘哭泣告别她的家族成员,而她穿戴整齐地离开了自己的家,然后按照传统习惯,在走出门前还要完成释比祭祀神灵驱邪仪式,让神明保佑她未来的生活。而进入男方家的那一刻,被称为“挂红”,是新的开始,也是夫妻共同拜见祖先神龛的一个重要环节。
接下来几天里,她们将继续接受来自亲友们的祝福,最终在谢客日结束后的第三天,她们将回归到自己的家庭生活。这段旅程不仅象征着成长,也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生活篇章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