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中,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既保留了中原传统,也融入了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这些独特的习俗共同构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一套端午节庆祝方式。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的传统日期。古代“五”与“午”通用,所以称之为“端五”。然而,在赣南地区,人们则将这一天称为五月节。在这个日子里,出阁女儿都会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或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而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过年时,客家人都会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他们认为土地神是自己的保护神。在端午这天,他们也会进行类似的仪式——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食)以及三饭、三双筷、三怀酒,并点燃香烛,以跪姿向土地神祈求全家的安好、生产丰收等。
现在许多人已经简化了这一仪式,只是在自家的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祭祀,或在庆祝餐桌上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同过此日,从而寄望于先人的保佑。这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拜祖先观念。
除了这些习俗,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的做法。在制作艾饭方面,每逢端午前夕,家庭都要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常用的草药包括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头翁及枸杞叶等。通过煮熟这些植物,然后拌入预先浸透并滤干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团,再加入红糖拌匀后制成块蒸熟。这是一种特殊饮食习惯,其原因在于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而在这个季节疾病最容易流行,同时这些草药具有去湿热除百毒的治愈功能,因此形成了一套基于生存经验的饮食文化。
还有一个说法:“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吃完粽子的那天,就能收到御寒衣物。此时正值春转夏气候变化,而粽子作为典型美食,与此季节紧密相连。粽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北黍南糯,它们最初出现于北方,但随着人口迁移逐渐成为南方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雄黄和菖蒲,有关其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所记载,其中讲述雄黄酒可以解虫蛇毒燥湿驱痰,对骨痿有益;菖蒲酒则可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清心聪耳。此外还提到了雄黄与砒霜之间的联系,但同时警告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此,在端午期间,一些地方还会悬挂葛藤作为避邪驱虫的手段,而悬挂葛藤,则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的一个故事:据传,当年妇人背侄牵小孩路遇黄巢,被他嘉奖并告诫不要害怕,因而村里人们便开始悬挂葛藤以标志不杀穷人的誓言,最终形成了一种纪念保护穷人的习俗,即每逢五月初五,都要把葛藤悬挂在门楣上或墙壁上,以纪念那个善良妇女及其对生命宝贵性的尊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洗花草浴这一独特习俗。在这个特别日子里,全家成员,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一起洗一种由花卉制成的水来净身,这个过程被认为能够消除百病,使身体得到净化。当太阳未出山时,男子就开始准备,将带露叶片、新鲜桃枝金银花藤千里光猫爪藤等混合煎水洗澡,以此达到健康健身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