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方远,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著名道士,以字称大方,其出生于今安徽省舒州宿松。自幼聪明,年仅十六岁便通晓经史,并对《易》学有深入研究,他的师从之路颇为复杂。他先后在庐山拜访陈元晤学习《易》,随后又前往香林左元泽处求得大丹,再次潜心修行于仙都山真岩事刘处静。在他的三十四岁时,他在天台山玉霄宫接受了叶藏质的法箓,并据说掌握了真文秘诀。
除了修炼内功,闾丘方远也非常喜欢读书,对子史群书尤其有研究。据他自己所说,他的师友中包括葛稚川、陶贞白吾等知名人物。此外,他还著作了《太平经》的简化版,即《太平经钞》,这部作品将原本浩繁的百七十卷精选节录成简明易懂的三十篇,使得道教众多弟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
唐景福二年(893年),彭城王钱霮听闻到闾丘方远在余杭的大涤洞居住,便派人去邀请他并筑起一座房舍供他居住。在撰写《天柱观记》时,钱霮赞扬闾丘方远是“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并被授予妙有大师玄同先生的尊号,由此他的声望迅速传遍吴楚地区。
沈汾在其续仙传中提到,有超过二百位道士前来向闾丘方远学习,其中包括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等,他们都是通过学习道要而获得升堂奥秘的人物。而广平程紫霄被召至秦宫,而新安聂师道则行教于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等十人,也都受到了思真炼神之妙旨。这说明 闾丘方远不仅是一个知识渴望者,而且还是一个能够吸引众多门派弟子的领袖人物。
总体来说,闾丘方远不仅是弘扬南岳天台派精神的人物,更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真理与智慧的一位探索者。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系列宝贵文化遗产,以及对未来世代追求内心宁静与宇宙奥秘了解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