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八年抗战的艰辛历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奋勇战斗,为取得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浙江宗教界同全国人民一道,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追寻往事、缅怀英烈之际,本报记者走进那些留有抗战印迹的寺院道观,展现尘封的历史画卷。
“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佛教界抗日救国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宁波奉化雪窦寺的太虚大和尚和天童寺的圆瑛大和尚。”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杨福茂教授告诉记者。
1937年“七七事变”后,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即由庐山发出“铣”电,呼吁国内外佛同赴国难。他倡导修持佛法以祈祷侵略停止,以及组织青年护国团积极参与救护、宣传及地下斗争等活动。此举激励了全国佛教界,对于太虚大师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精神上的觉醒,更是对国家命运的一份深切关怀。他的行动被誉为“无畏”的精神象征,是中国近现代爱国高僧之一,也是佛门一代宗师。
圆瑛法师则在这段时间里,以其慈悲心态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紧急会议,并决定成立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他亲任团长。这支由他率领的小队,不畏牺牲地深入前线,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更多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金刚经》中提到的“菩萨慈悲”,并以此来回应那时代对于生命价值最严峻考验。他们从上海玉佛寺、法藏寺、清凉寺等多个地方组成的一个救护队,在沪战期间,每天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抢救受伤士兵,不计较个人安危,只为了让更多生灵免于苦难。
杭州玉皇山福星观也曾收容了7000余名难民。在那个充满黑暗与痛苦年代里,那里的方丈李理山继承了道家的传统,被视为江南全真派领导人之一。他敞开紫来洞道院,将其转变成了一个临时难民收容所,为逃离战乱的人们提供了避风港。在困境重重的情况下,他冒险下山请求国际红十字会支援,这份坚韧与毅力至今仍令人敬佩。
温州市也有11位爱国道士因国家兴亡而牺牲,他们的事迹虽无法见诸史册,却成为了隐秘但又值得纪念的一段历史篇章。而宁波慈溪地区,则有多处重要的地标,如金仙寺、海鹤庵、五磊寺以及洞山寺,它们都曾成为新四军游击司令部或其他重要机构,使得这些古老建筑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又动人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那些真正的大智慧、大勇气、大爱心,都能让人们找到力量去抵御邪恶,一起迎接光明。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继续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正义,用智慧去解读历史,用爱心去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