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道长领航中国道教倾听自然之声

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他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外祖父曾为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入研究,其父在其外祖父影响下,也通读四书,并常阅读佛、道经典书籍。

1943年,任法融7岁时进入乡塾学习,1950年14岁时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在家中,他继续习农事并从慈母处学习儒家四书,这期间他身体成长文化也日益丰富。

1952年春节后,19岁的任法融来到陕西龙门山游历。他对这里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在此定居,并开始研读道教经典。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多位道士,与他们一起生活和学习。

随后他拜全真龙门正宗二十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在师傅指导下深入学习道教知识。他认为道教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之术,更是一种哲学,是探索宇宙造化、万物消长之理的途径。

1955至1958年的几年间,他利用闲暇时间精读《道德经》、《南华子》等古籍,这段时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期间,他还参与全国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之一。

1964至1966年间,他认真研究《道藏精华录》,对《道德经》的注释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段时间令他在知识面上有了巨大开拓,对《 道德经》的理解更为深刻。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的生活变得艰苦,但任法融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一心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道德经》的真谛。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局政策放宽之后,楼观台又重新归属中国人民宗教界新进会管理。

1980年代初期,由于资金短缺和建筑需要,该寺院陷入困境。任法融应邀担负起募集资金、招工维修工作,同时仍旧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注释《道德经》。经过五年的努力,其著作终于完成,并于1987出版。此书以“楼正本”版本为底本,从数千年的正统观点出发,对老子的自然观、人生观及社会观进行了解析,以无极图与太极图作为解释工具,使得该书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除了注释作品外,任法融还撰写过其他几部关于养生与哲学方面的小册子,如《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这些都展现了他的博学与专研精神。此外,还担任过监院一职,全力以赴地管理宫观事务,不断提升自己以及所属寺院的地位和声誉,被推举成为中国现代重要的宗教学者之一,并受到广泛尊敬和赞誉。在政治领域内,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被选为政协委员、民宗委副主任等职务,为社会贡献力量直至退休。此后的2015年,再次荣获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一职,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