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循本卷之四无为方能无不为

此篇述养生之要。先论顺其自然;后谈虽云养生,实则视生死为一。吾有涯于生命,而知无际限。在有涯随无涯,已足矣;已而知之,亦足矣。善行不求名位,恶行不逃刑罚。顺天自然法,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近者,即邻近之近也;缘者,即顺也;督者,即中也,如衣背缝间的裻衣所取义也。为善必有称号,为恶必有惩罚,善以释然忘情于善恶两端。不但无需追求美好的名声,也无需避免罪恶的刑罚,只是超越了名与刑之间的束缚。但须常怀其中,以守持道德之心。这与老子的“中”相符,不是指夹在善恶之间,而是指保持内心的平衡。

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梁惠王共解牛事,并用以喻养生。他手触肉体肩依身体,就容易疲倦,用力过猛便会感到肩膀酸痛。而脚踏地面膝跪下时声音清脆,每次动作都恰到好处,就像奏乐一样,有节奏,有韵律,没有一处失误,与桑林舞蹈和狸首射箭合拍。

《左传》注:“桑林”,殷商时期的乐曲,《礼记》说:“射义”,诸侯以狸首作为节令。“狸首砉”,乐会时刻,“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这两段乐章,都源自庖丁解牛的事例,他为了祈雨而献出自己的一条腿给汤帝,因此被尊称为大圣人。

文惠君赞叹他的技艺,说:“啊,这音响真是令人振奋!”庖丁回答说:“这是我所擅长的手艺,我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最初他开始解牛的时候,只看到牛肉没有见到骨头,但三年之后就再也不见完整的牛了,现在他能感受到神灵在行动,却不用眼睛看,用官能止住,却让神意自由流动。他对待身体内部存在的一种天赋秩序,所以能够轻易地将它分开出来。

庖丁解牛十九年了,每次刀刃都好像刚从磨石上磨削出来一样。他每次切割或折断,都准确无误,从未损坏过刀具。这就是为什么他十九年的经历,让他的刀刃仍旧锋利如新,因为他的技术既精湛又稳定,使得每一次操作都留下余地,让人觉得游刃有余。如果不是这样,他可能就会因为难度而迟疑和恐惧,但是他却表现得很自信,对待工作非常专注和迅速,在完成任务后,又会深思熟虑地收藏起来,这正是养生的智慧所在。

公文轩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问你,你怎么回答?你是否认为这是一种命运还是人的选择?公文轩接着说:“这是由天定的,不是由人决定。”

秦佚告诉老聃,如果老聃去世,他应该悲伤哭泣,因为朋友们来吊唁的话,他们的情感反应跟对亲人的哀悼相同。这表明他们对朋友死亡也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感反应是不需要言语说明也不需要哭泣来表达,它反映了一种超越世俗情感和逻辑的人类本性,这被古代称作“遁天”的行为,是一种违背真实本性的行为,是一种忘却自己受命于天者的罪责。在古代社会,如果人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丧葬,那么他们就是逆天伦理做事,被视为犯罪的人物。此外,当一个人适应时代变化并顺应自然规律时,他们可以享受生活中的快乐,但当他们遇到死亡的时候,也不会太悲伤,因为这都是自然过程中的转变部分。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帝(即宇宙)通过阴阳五行创造万物的人类理解,它使我们意识到生命与死亡其实是一个循环过程,我们应该接受这个现实,并且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寿命,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所以我们不要过度悲伤或者喜悦,而应当平静接受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