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家中世代务农,早年丧父,他是三兄妹中的最小一位。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他从小耳濡目染了儒学,并通过阅读佛、道经典书籍拓宽了视野。1943年进入乡塾读书,但1950年因家庭困难而弃学,在家自学儒家四书并习农事。
1952年春节后,19岁的任法融来到陕西龙门山游历。他在这里见证了自然之美和历史传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道教神仙文化的魅力。当时龙门洞内住着二十多位道士,他们的朴素与勤劳深刻打动了他。他请愿留居,每日与道众一起干农活闲暇时则研读道书,这段经历使他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正式入道成为全真龙门正宗二十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的弟子。
王嗣林不仅擅长斋醮法事,还精通道教科仪,但任法融更重视修真体 道延年的理念和穷宇宙造化之源,从而在实践中寻求对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有积极作用。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道德经》、《南华经》等著作,对其理解有所启发。
随后任法融拜别师父,在楼观台挂单,由梁宗和为师,他再次系统学习儒家的五经,并结合自身对《老子》的深刻理解,将两者相结合。这段期间,他也开始撰写注释《老子的》作品,为此耗费数十载。
1964-1966年间,任法融致力于研读《老子》及其注释,与梁宗和共勉励。此时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不少寺院被迫关闭,而楼观台也是如此。但任法融仍坚持在荒地种植,以维持生活,同时继续研究《老子的》,这段艰苦岁月让他更加珍惜信仰与知识,也促进了他对《老子的》的更深理解。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逐渐开放起来,楼观台重新恢复独立管理。1980年代初期,任法融筹集资金进行宫殿维修,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完成关于《老子的》的大型注释工作。这本注释集据称基于古代“楼正本”版本,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文献,其中包含40万字以上,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思想解读之作。
除了这项巨大的成就外,任法融还出版过多篇文章,如 《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以及对黄帝阴符经及周易参同契的详尽解析。此外,他还是一名经验丰富且组织能力强的人物,在领导层担任监院职务,无论是管理宫观还是接待高层访客,都表现出了卓越才能。
由于他的爱国精神、虔诚信仰以及办事效率得以广泛认可,使得他在周至县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享有一定的声誉,被选为政协委员及其他职位。在2005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兼中国道教学院院长之后,又在2015年的大会上担上了中国 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这个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