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探讨道教创始人之谜于山林间

任法融,甘肃天水市人,1936年6月生。家中世代务农,早逝父親,他是三兄妹中的最小一位。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他对儒学有所涉猎,其父亦曾读过佛、道经典书籍。幼时丧父后,任法融在慈母的教导下习读儒家四书,并渐长身体、文化。

1952年3月,19岁的任法融因游览陕西陇县龙门山而结缘于此地。当时龙门洞道院内居住着二十多位道士,他们个个朴素善良且勤于道业,这让任法融产生了对道教的信念。他留居该地,每日与道众并肩干农活,以闲暇之余研读道书。随后正式入道,并拜全真龙门正宗二十八代玄裔王嗣林为师,从师学习斋醮及科仪。

然而任法融并不满足于成为传统经忏 道士。他认为经韵只是表达诵经的一种形式,而真正重要的是修真体养和延年益寿,以及探究宇宙造化之源和万物消长之理。这使他决定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深入研究《老子》、《庄子》等古籍中。此举不仅提升了他的个人修养,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作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任法融致力于研究《老子》,并最终完成了一部关于《老子》的注释。这本注释基于“楼正本”,即楼观台古遗存的一种著名版本,它详细解释了《老子的》深奥哲理,对当时和未来的许多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注释工作外,任法融还撰写了多部著作,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1992年,被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并担任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兼职院长;2015年6月,再次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面临何种挑战或困难,都没有动摇他的信仰与决心,为推广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