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1271-1355),字希文,元代著名道士,出身豫章丰城望族。自十二岁便在西山玉隆万寿宫师事朱尊师,并继承其教法。随后,他又接受王月航和刘玉器的指导,刘玉临终前嘱咐他嗣教。在西山,他建立了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传授道法至今。
黄元吉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广受君臣及士大夫赞誉,被赐号“净明崇德弘道法师”、“教门高士”,并被推荐为“玉隆万寿宫焚修提点”。然而,他最终选择留在崇真万寿宫,与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共处。他的一生致力于阐扬刘玉学说,特别是净明忠孝思想,并将其重要言论编集成《中黄先生问答》,收入《净明忠孝全书》卷六。
黄元吉认为,要达到内外交养之境界,便需除去欲念,使心净;斋戒沐浴,只是表面的清洁;真正的修行应以慈悲为本,不断改过迁善,以达于人世间的正直无愧。他还强调了内心悟性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重要性,将十二位圣贤视作修道者的楷模,因为他们皆以孝道为己任而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关于因果报应的问题,他表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用种子与收获、弓箭与回击来比喻善恶行为的结果。黄元吉通过编纂《净明忠孝全书》等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这些作品详细记录了他的生活轨迹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