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对道家老子的记载是模糊不清且不确切的,将老子一分为三地记载,扰乱了后世的认知,从而在历史上有了“老子的身世之谜”。
《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在先秦典籍中,有“老聃”之名,但找不到“李耳”之名。在《礼记》《庄子》等中都有关于“老聃”记载,而“李耳”在《史记》之前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从这一点来看,司马迁是有篡改之嫌的。有一种没有得到考证的说法是,老子在家排行老四,按伯仲叔季而称“季聃”,司马迁秉承了其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念,将“季聃”之名掐头去尾改成“李耳”,以示贬绌道家。的确《史记》属于儒家历史体系,将同一历史时期的孔子归为世家,大书特书,还给孔子列传,难道对孔子的老师老子就真的不清楚吗?!
“老聃”之名是确切的。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高亨等学者都认同其观点。
《老子列传》:“老子(此处指老聃)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老莱子”也被称为老子。乍一看“上下篇”与“十五篇”都是老子文,但没有关联。然而今本《德道经十五篇》面世,契合了《老子列传》的记载,佐证了“上下篇”与“十五篇”是同一部老子文。也就是说“十五篇”在历史上——准确地说是在战国时期就失传了。这或能证明“老聃”与“老莱子”为同一人。再辅之以《庄子》的记载,看二者与孔子的对话。《外物》:“(老莱子)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智,斯为君子矣。”《老子列传》:“(老聃)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语言上是大同小异的,都直指孔子的缺点,语气相仿,可以说是出自一人之口。这些记载还可以得到《文子道原篇》的印证。二者还都是长寿之人,几乎可以肯定是同一人了。
究竟“老聃”与“老莱子”是不是同一人,问题出在湖南株洲的老莱子墓上。老莱子墓是清朝康熙年间发现的,而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明太祖等均昭示过寻找老莱子墓地,均未果。所以这个墓很可疑,有可能是明朝时伪造的,须待考古验证。“老莱子”之名盖为老子于“单氏取周”(公元前520—前493年)王子朝失败后隐居“蒙山之阳”而取,按《孔丛子抗志篇》记载,老子教导过孔子之孙子思。
《老子列传》:“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据李存山先生之说,有关学者考证,“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是在公元前374年,在孔子死后105年。可见司马迁的记载是有水份的。《庄子养生主》记载了“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也就是说老子去世于秦地。河南鹿邑的隐山大墓当是“长子口之墓”,而非老子墓。“老子出关”的典故是很出名的,而老子的去世地当是陕西周至的大凌山。
关于老子的出生时间很难考究,一般以年长孔子二十岁计算,即约在公元前571年。而老子的去世时间,估算为公元前471年误差太大了。按《庄子养生主》的信息索隐,“庖丁解牛”、“公文轩见右师”与“老聃死”三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当是一致的,或为魏惠王继位之年,即约为公元前369年。以此推算“老聃”与“太史儋”是同一人的可能性极大。老子活了“二百余岁”,虽然常人难以置信,但老子可是养生家,大长耳的面相特征也代表了精足寿长。
历史上的“儒道之争”其实在老子、孔子在世时就开始了。老子直言批评孔子,孔子不是大度之人,这一点可以从《礼记曾子问》中孔子直呼“老聃”之名,与《论语》“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来。“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自行其是”,《庄子天运》中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句,可视为老子与孔子的绝交语。儒家诋毁道家由来已久,“苦县厉乡曲仁里”这一地名就带有象征意义,司马迁则继承了这种历史传统。
综上所述,“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三个名字实为一人,即老子。老子在《黄帝书》的基础上作连贯通顺完整的《德道经》“十五篇”,在出函谷关时分为“上下篇”,留书给尹喜。老子师承常枞,众多,有文子(辛计然)、庚桑楚(亢仓子)、孔子、尹喜、杨朱等。老子传承了黄帝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养生家、文学家。老子是跨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得道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