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成书后,其流传过程中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太乙金华宗旨》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本,该版本收录于他增辑重编的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邵志琳指出,他的本子“出自苏门(即苏州)吴氏抄本”。该本载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了说明。
据记载,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7人,在毗陵(即江苏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交与张爽庵汇辑。该年吕祖又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编纂成书。
潘易庵(又名潘乾德)在其序言中称:“忆自戊申(1668)冬,我纯阳圣祖,传示宗旨……”并提到七人各有所叩,他圣祖慈悲,又不吝教诲日积月累乃至成帙。
《道藏辑要》本《金华宗旨》,载有正化子恩洪的识语,并提及参与康熙戊申扶乩活动的七人分别是潘易庶、屠宇庶、庄惺庶、庄诚庶、周野鹤、刘度庶和许深庶。而这七人的身份和志趣也有所不同。在序言中,他们都署“净明嗣派”,但此处似乎存在混淆,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另有一支宗派,即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
关于潘易卿等人的道派归属,有必要进行考辨。一方面,他们在各自序言中的署名,都含有一个“乾”字,这表明他们属于同一支法派;另一方面,从其他文献资料来看,他们可能与清初大儒李颙以及常州圆妙观有关联,而圆妙观重修时曾请陈玉璂董事,此事也涉及到了龚百药孝廉和隐士潘静观。此外,《常州府志》还提到过龚孝廉与岳部锺淑、高部维烈以及隐士潘静观讨论过仙鉴源流的事情。
总而言之,《太乙金华宗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实践,同时也是当时社会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其中女性角色如无欲则刚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一种对女性智慧力量认可的情感。这一主题通过自然环境中的表现,更显得深刻而富有哲理,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