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木版年画

发展历程滩头木版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滩头自古巫风炽盛,民间祭祀活动甚为流行,用于祭祀的纸马品种繁多,其制作工艺与后来的滩头木版年画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

据民间口传历史资料,滩头最初的木版年画作坊是明末清初时绰号“王猴子”的王东元所办,曾印制过《秦叔宝》、《尉迟恭》等十余种年画。清嘉庆年间,滩头木版年画被称为五色纸,列入贡品送往宫廷。清道光年间,滩头和顺昌老板胡奇甫绘制了《桃园三结义》、《花园赠珠》、《西湖借伞》等十几种戏文故事新品种。同治年间,滩头木版年画已行销全国。据《宝庆府志》载,清同治国丧期间,曾明令“禁止滩头花纸印行”,其在全国盛行可见一斑。

20世纪初,滩头木版年画生产达到全盛,有年画作坊108家,年产年画三千多万份,销往江南各省及东南亚一带。当时著名的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顺昌、松荣祥、钟良美、宝悦来、天顺昌、义生和等。当年的老街上,几乎所有民居都是年画和土纸加工的老作坊。新中国成立后,滩头木版年画被当成封建迷信品被禁止,致使年画生产几乎停顿。与此同时,一批农民美术作者脱颖而出,当时为了配合形势需要,仅仅是在墙上画些宣传画,如:猪比象大、玉米长得冲云霄等。

1958年,邵阳地区在滩头召开工业生产现场会,重新批准滩头木版年画生产。1963年,为改造旧年画,省群艺馆组织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工农联盟》、《拥军优属》新年画作品。文化大中,滩头木版年画被列为“四旧”,大量画版付之一炬,有些版本就此失传。1979年,应贵州商业部门要求,滩头木版年画又恢复生产。1982年,滩头木版年画作坊恢复到12家,产销量达140多万张。1984年,隆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5年,邵阳市成立了“滩头木版年画研究会”,以隆回县文化馆为主对滩头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并恢复刻印了失传的托全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和《花园赠珠》等印版。1994年,国家文化部举办“中国民产间美术一绝展”,滩头木版年画获银奖。2003年,在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中,滩头木版年画获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滩头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工艺滩头木版年画从造纸到成品所有工序都在滩头当地完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产系列,这在全国年画制作中较为鲜见。在滩头木版年画的工艺中,蒸纸、托胶、刷粉等传统工序均为滩头所独有,“开脸”也是有别于他处年画的独特技艺。

滩头木版年画印刷时的色彩顺序是:首先印,再套印绿色、兰色、橘红色、玫瑰红色、煤黑,最后开脸绘制眼珠子、眉毛、胡须等20多道工序。

滩头木版年画的印版分线版和色版两种。线版也称墨版,老梨木材质,长久不开裂、不变形,刻出的线条坚挺结实。色版是画幅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每种色需要一块版,一般用枫木做原料。枫木色版久用易变形,套印时会使色块出现错位,使有的地方产生飞白,这无意中又产生另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线版要由技术高超的老师傅主刀,在使用一定时间后,线条变粗还要修版,以保证印刷质量;学徒只能刻色版。

滩头木版年画制作工序独特,特别是粉纸的使用独具特色:在年画印制之前,先在当地加工的土纸表面刷一层白粉(取自本地峡山口、沙坪一带的白胶泥),刷过白粉后的土纸在上色后色彩鲜明饱和,又显稳重。年画版采用当地的梨木刻制,印制采用木版套色和手绘结合的方法,人物面部常常是手绘,即开脸,面颊及嘴唇以红色渲染描绘,胡须以宽笔勾画,这种技法以神像画最为典型。尉迟敬德为典型的滩头门神形象,人物着戏曲舞台装束,形象威猛又有趣,身边常有麒麟状元郎之类相随,这一童子形象颇似利市仙宫,双手执四季兴隆。这种门神不仅护佑平安,还有恭喜发财之愿。

滩头木版年画的制版难度在于线板雕刻,在这方面高福昌年画作坊的陡刀立线技术很有名,其行刀角度一致,使用均匀的暗劲,转折、交叉处稳当不乱,完全靠感觉和技巧把握。 艺术特色从明末清初到初年,滩头木版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木版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滩头木版年画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无论是门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内容,都在小小的年画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老鼠娶亲》、《秦叔宝和尉迟恭》、《和气致祥》,几乎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滩头木版年画用色奔放,橘红色夺目,大色块的橘红、淡黄、玫瑰红与群青、钴蓝、翠绿、煤黑等同类色、近似色搭配,大小面积有机分局。线条流畅圆润,细而富于力度,尤其是在刻画人物眉毛、胡须、衣带的飘动时,运动感强,装饰味儿浓。传承保护濒临状况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对农耕文明的强烈冲击,滩头木版年画的市场急剧萎缩。由于年画作坊入不敷出,艺人们纷纷改行,原有技艺都已荒废。老一辈的刻版高手相继逝去,大量印版在中被焚毁、破坏,部分艺术价值较高的印版偷偷地被文物商人买走,甚至偷运出境,有的已失传了。 传承危机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一度秘不示人的滩头木版年画作坊按照传统仪式正式开门收徒,由于当地一直恪守着“传内不传外”的祖训,高腊枚作坊招收的学徒是钟海仙与高腊枚老人的两个儿子:钟石棉、钟建桐,而金玉美作坊招收的则是李咸陆老人的一个远房亲戚邓子军。

200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钟海仙去世;2010年,同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李咸陆去世。文化传承的问题因两位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的去世顿时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