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主,道家学派人物,以高明见闻名于世,其本名为王远知(公元509年—635年),字广德,琅琊人(今山东临沂)。他师从陶弘景祖师,上清茅山宗的第十代宗师,被谥号升真先生,并后改为升玄先生。时人尊称其为“王法主”。王远知在道教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生平历经梁、陈、隋、唐四朝,与四朝朝廷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为上清宗在唐宋数百年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王远知碑》记载,王远知出身于六朝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其祖父是梁朝的江州刺史,父亲则担任陈朝的扬州刺史。母亲丁氏亦宦门之后,是梁朝驾部郎中丁超之女。当时僧人宝志曾跟他的父亲说:“生子当为神仙之宗伯也。”
少年时期的王远知聪敏好学,博综群书。在十五岁那年,他前往茅山师事于山中宰相贞白先生陶弘景,得授三洞经法。在陈宣帝召请他入重阳殿讲道后,大被赞叹。在隋炀帝杨广面前显示异象,使杨广惊惧不已。
早在唐高祖李渊未起事之前,王远知就秘密送符命给他,将预示李唐将来建立天命,为唐朝建立后道教地位提升打下了基础。武德四年,当秦王李世民平灭秦国时,与房玄龄微服拜谒 王远知。得到老神仙金口首肯,不久即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与 王遠智大有关联。
太宗登基后,将视 王遠智 为功臣,但他坚辞不受,最终归隐太平观。大约在公元635年羽化而逝去享壽一百二十六岁。他死后,被追赠太中大夫,并加谥号升真先生和升玄先生。此外,还建造影堂并绘遗像,以示旌表。
可以说,在南北方佛道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通过多次与皇权合作和交涉,以及对政治局势敏锐把握和利用,他成功地帮助上清茅山宗免遭毁灭,对未来几百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使得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其作为一个重要人物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