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书籍占《道藏》内容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包括医经、养生、气功、内丹、方剂、养性等各类文献近千种。其中有些医书属于孤本、珍本、秘本而仅存于《道藏》中。1针灸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道藏》,不仅对针灸理论的挖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亦可为针灸临床提供指导。
《内经》一、《素问》在王冰注解中,更是精辟地阐述了病机与治疗方法,如“刺热”、“刺疟”、“风论”、“痹论”、“痿论”等篇,都运用了经脉学说来解释其发病机理,使后世医家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广征博引,汇存文献王冰注解除了参考了《甲乙经》,还引用了《针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真骨》、《黄帝中诰孔穴图经》,将《素问》的腧容相结合,从而保留了部分今已失传的腧穴,使得腧容趋于完善。
独到阐释,拓展医理在纠正错误取穴法方面,如“天突在喉结下五寸”,王冰则提出:“天突在颈结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是任脉之会,这对于提高针灸临床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治神方面,“专其精神,以期无”,强调术者应专心致志,不要分心;在候气方面,“审其病藏,以期其气而刺之”,要求术者先观察患者体质,然后根据气象变化进行治疗;在补泻方面,“先补后泻”的原则,为临床实践指明方向。
二、《灵枢》
该书尤重视针灸,因此第一篇即强调“先立针经”。涉及到的内容丰富且精深,对于讲述了各种取穴法、中药配伍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为后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该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形式,与其他著作相互参对,再行校正,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准确和详尽。
三、《难經》
该书虽非针灸专著,但却对此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十二经脉理论上有所补充,并首次提出了八会穴,将奇經八脈學說推向更高層次。此外,该書對於取穴法與針刺方法也有獨特見解,並對初學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四、《太平經》
該書既是一部醫學著作,也是早期道教主要經典之一,其論述內容與內經略有不同,這為研究古代經絡學說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该書還強調針刺與熏蒜療效良好的結合,以及兩者的應用技巧,有助於我們對這兩種療法有更多了解。
五,《肘後方》
該書保存了一些較為豐富的地熱療法資料,如隔物熏蒜全書載有隔盐、隔蒜等多種熏蒜方式,此類創新的療法至今仍有人使用或被人啟發。
六,《千金要方》
該書發展並考訂了十二經五輸腑の流動路徑,並記錄下349個點位,用文字描述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包含48個單點位和301個雙點位,它們對於準確選擇針壓位置非常實用。此外,它也介紹許多奇異腑位,以及鬼腑腑名具體化處置範圍及其適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