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乐之邦,礼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各种重要的祭仪中,音乐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礼记·乐记》中有言“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古时的仪礼活动常常是为了庆祝重大节日或为重要的事件向天祈福,音乐作为这些活动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传达了古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文化精神,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道教音乐简称为道乐,是道教表达其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义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修道者修身养性的核心行为方式。在斋醮、宣道布道等活动中以及自我修养时,都不能缺少道乐。其中,斋醮音乐又被称作“法场音乐”,集中体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因此民间也有认为 道教音乐就是斋醮音乐 的说法。
随着时间流逝,道乐也经历了从巫风到真正形成源头的发展过程。上古时期,“巫以歌舞降神”,巫师们在对天神祈求福佑时,用以迎接和娱乐神明,以此祈求神明保佑。那时候巫舞、巫风盛行,而后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形态。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汉族先进文明影响,大量汉族人加入到各地进行宗教改革,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如“华夏颂”、“步虚声”等。这一阶段也是书面经韵音谱开始普及的时候,比如寇谦之通过总结原始资料制定出《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并将直诵改为曲诵,这便是最早书面经韵音谱。此后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醮仪范,为正式形成奠定基础。
唐朝正是在这一系列历史背景下兴起,并且极大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歌曲的大发展。当时不仅玄宗帝亲笔作曲《霓裳羽衣曲》,还有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了一批名篇,如司马承祯、李会元所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贺知章亦创作出了多首高超作品。而宋代和明代也是这门艺术不断发展史上的关键时代,其中宋代出版了《玉音法事》记录50首不同类型的歌词;而在明朝,则出现了一部名叫《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的标准化作品集,将原本散乱无序的情感与旋律系统化,并用工尺记谱法记录14首典型曲目,这使得整个体系更加规范且完善。
综上所述,在漫长历史长河里,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上,都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对于心灵慰藉渴望,以及对于自然宇宙奥秘探索永远充满热情。这一切都是通过一种特别独特的声音——即那来自于深山老林深处,或许隐匿于某个遥远村落里的声音来表达出来,那就是我们今日仍然能够聆听并欣赏到的那种纯净、高尚、飘逸而又淡雅的声音,它们就像是一片片清凉草原,在这个世界上抚慰着每一个寻找宁静之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