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乐之邦,礼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各种重要的祭仪中,音乐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礼记·乐记》中有言“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古时的仪礼活动常常是为了庆祝重大节日或为重要的事件向天祈福,音乐作为这些活动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传达了古时人们的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文化精神,为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
道教音乐简称为道乐,是道教表达其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义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修行者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在斋醮、宣道布道等活动以及自我修养时,都不能缺少道乐。其中,斋醮音乐又被称作“法场音乐”,集中体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因此民间也有人认为道教音乐就是斋醮音楽。
道乐源远流长,由来已久,上古时期,“巫以歌舞降神”,巫师们在对天神祈求保佑时,用歌曲、舞蹈迎接和娱乐神明,以此祈求神明的保佑。那时候巫舞、巫风盛行,而这也是形成源头的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当初直诵逐渐转变成了音腔,并且出现了“华夏颂”、“步虚声”等不同腔调。北魏明帝曾赐予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并由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醮仪范,为正式形成奠定基础。而唐朝更是成为繁荣发展阶段,有玄宗所作《霓裳羽衣曲》及文人雅士留下多首名篇,如司马承祯、李会元所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贺知章所作《紫清度曲》、《上圣度曲》等。
宋代与明代同样是一个发展史上的高峰期。在北宋,《玉音法事》不仅辑录唐宋时期50首,但还记录了历史及基本常识;而在明朝,有著名作品如《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使用工尺记谱法记录14首内容丰富的小品。此外,在其漫长发展历程里,最终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由于其独特性,即“情意相通”的特点,被称为“情感之声”。这种声音不仅能够引起人的共鸣,还能让人感到一种超越世俗生活层面的仙境般美妙。这正如庄子形容藐姑射山上的仙人,他们肌肤如冰雪,却能吸食空气和露水,与云游四海的人物一般自由无拘束,这些描述也反映出了一种追求纯净、高洁境界的心态,以及对自然美好事物赞叹不已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