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然本性,超越仁义枷锁——读《庄子·马蹄》
在老子道德经的全文朗读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到那份超越自然、抛弃仁义枷锁的深刻哲理,就如同《庄子·马蹄》中的智慧一样,让人心潮澎湃?
《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 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 之、渴 之、驰 之、骤 之、整 之、齐 之,而后有鞭荚之威,而 马之一死者已过半矣。”
马儿身上遍是伤痕,死者过半,只能在鞭子的下和车套中苟延残喘。受尽苦难与折磨的幸存者,也只能度过丧失尊严的余生。而这一切,都仅仅源自于伯乐的一句“我善治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不曾考虑过其他生物与我们的共存,一隅所承受的情形有多么不堪?
人作为万物灵长,却常以万物为我而生,用我所用自居。在这个世界里,即使善于识人的也不能适应其他生命体天性的需求,而是以暴力使其服从,以“我善治”的名义牺牲它们,以换取虚伪的仁义。
庄子的批判并非无端空穴来风,他痛心于当世,但他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即构建在一个理想国里的状态,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差别。不但人和人之间亲善友好,而且人和动物也是和谐相处。野兽们可以任意牵着四处闲逛,小鸟也不惧怕人们爬上树来窥探。
这样的常然状态各得其所,每个生命都自由发展,没有外物强加,无精神束缚,即仁义礼乐说教。这样的理想社会正是庄子的逍遥思想的大展示。
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渴望一个平安宁静环境,更期盼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面对现实,他们早已被“文明”的规范驯服,与那些原有的纯真远去飘散,如同忘记了追求自由的心境。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野蛮人所以不是恶,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庄子的神仙生活则让他明白了尘世间一切都是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所以那些仁义礼乐,只不过是尘世间的一些障碍,是破坏原始淳朴与真实的事物。
等到圣人才出现,用这些道德匡正天下时,这些事才学会了“踶跂好知争归于利”。当看到这样道德日废,情感渐离不可挽回时,那片忘机而狎,有感而发,以相感以和平的地方,本应该成为我们精神故园,无需苦苦寻觅或徒然等待它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