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智慧犹如隐匿在卫生间的珍珠等待着有识之士去发现比喻庄子庚桑楚

道德经中的智慧,如同隐藏在卫生间的珍珠,等待着有识之士去发现——读《庄子·庚桑楚》

庚桑楚是老聃的一位弟子。文章开篇通过畏垒之民的评价,揭开这一篇的重点所在:“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庚桑楚在畏垒之地,与天地相生相息,使万物随性而生,随性而化,百姓为表示感谢,想尊奉他作圣人。然而,他认为至高的境界应该像大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受之却一无所知,运化起来了无痕迹。

就如同清代文学家刘凤苞所说,《庚桑楚》是以老聃的养生之道一线贯穿全文。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庚桑楚只是开了个头,而南荣趎才引出了更加详备的论述。南荣趎是一个求道者,他痛苦地告诉老聃“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可逃此而可?”但由于他求道始终有所执著,他不能全然放下。

于是老聃便据他的要求传授他“卫生之经”。这个对话很妙,它处处暴露出南荣趎的弱点——执著,又再现了老子的化导方法。在这里,“卫生之经”其实和“至人”的境界并不分伯仲,但是南荣趎却又一头栽倒在区分两者高低的牛角尖里。

苏轼说“藏”在人海中,而庄子却说藏在“无有”中。这一个“无有”,孕化万物,从中生出“有”和“无”,是道的机枢,被叫做天门。而关于“无”和“有”,庄子之前也不止说过一次了,在《知北游》全篇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讨论。

庄子的一个精义就是没有任何痕迹可以追踪,对于这一个问题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段中庄子否定了所有可能性,因为只有这样,没有任何痕迹可以追踪,这样旁人才无法寻找啊!你看那飞向羿鸟雀,那被君王笼络住的人才,他们正是露出了他们的地步,被捕去了自由和真性的光环。

因此文末,即使我们忘却生死超脱喜怒,一切能心动而动,不扰真性,这样便能真正地保护自己。但这种保护本身也是一种干扰,让我们回到自然状态,就像虫儿一样自足,但泽及身边一切生命。在几千年之后,《庄子》的理想一直被翻阅,全人的理想一直被唤起,可是这样的理想真的可以实现吗?

当然,“万人如海”的世纪更实际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