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与道德经第二章相融合的社会实践再探

周智虚再探《周易参同契》与《道德经》第二章的社会实践融合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传承问题。文章将聚焦于下篇提出三个疑问,并通过考察这些疑问,提出关于《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可行性倾向。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作者传承、社会实践

在道教丹功史上,《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与《悟真篇》并称“双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内丹还是外丹,无不把它放在极高的地位。后世的丹家通过作注的手段,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阐发,但由于文献资料稀少,对其研究仍有许多未被挖掘之处,尤其是对于其作者,更存在多种版本和不同的说法。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这一点,本文将从彭晓注本、阴长生注本和容字号无名氏注本等典籍中梳理出各自的作者传承线索,并结合其他旁证材料,如玄光说、刘知古说、葛洪说、陶弘景说及张玄德说的观点进行分析。

首先,从彭晓注本可以看出,它所描述的魏伯阳真人的身份及其对徐从事和淳于叔通的授受关系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传承链条。但是,这一线索中却存在着一些矛盾,比如魏伯阳是否真的见过徐从事,以及淳于叔通如何接手完成三卷书籍等问题。

接着,我们来看看阴长生注本中的观点。在这里,阴长生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人物——凌阳子,其作为第三个环节,将徐从事与淳于叔通相连。不过,这一说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凌阳子的来源以及他具体如何影响到后来的两个人物等问题。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它提供了一种更加复杂的情形,即徐从事直接授予魏君,而淳于君则似乎成为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角色。这一流程虽然清晰,但也引起了一些质疑,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材料之外,还有其他诸多旁证,如葛洪、《云笈七笺》、《颜氏家训·书证篇》,它们都提供了不同程度上的信息帮助我们理解这段历史。不过,由於這些資料並非來源單一且年代久遠,因此對於解讀時需要特別小心,以免誤導我們對這個問題的一般認識。

综上所述,在探讨《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传承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所有相关资料,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次推动我们思考该著作真正的创作者及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