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与道德经全文及译文81章在社会的传承再考

文周智虚【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传承问题,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三个疑问,并以此为基础重新考察《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文章重点是对《参同契》下篇提出的三个疑问,并就其可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作者传承

在道教丹功领域,《周易参同契》被视为“万古丹经王”,与《悟真篇》并称“双壁”,享有极高的地位。各派丹家均通过注释的方式对其进行阐发,但由于文献记载稀少,对该书的研究仍有广泛空间。特别是关于其作者身份,更存在多种版本,无一统一之说。

史料梳理

(1)彭晓注本

彭晓注本序中引述了《神仙传》:“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据此可知,《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是会稽上虞人,而非吴人或越人。这一点对于后世学者的考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阴长生注本

阴长生注本序中提到徐从事是青州北海人的情况,与彭晓注本相互印证,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背景信息。此外,阴长生还指出淳于叔通亲侍徐君习此经,是对魏伯阳真人的补充说明。

(3)容字号无名氏注本

无名氏注本序中提到了凌阳子与崆峒山的关系,这个说法与其他两种观点不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同时也增加了复杂性,使得我们必须更加细致地去考察这些材料,以找到可能的事实依据。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史料之外,还有一些旁证,如曾慥、刘知古、葛洪等人的说法,他们分别从玄光、刘子和抱朴子的立场来解读这部典籍,但这些材料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够客观,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判断。

结论

总体而言,《周易参同契》的作者身份和作品流变过程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处理这种历史文化遗产时,我们应当具备批判性的态度,将各种资料作为起点,从多个角度出发去寻找更接近事实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揭开这段悠久历史背后的迷雾,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尊重这一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