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混元咒,魏晋士人廉洁之谜解深文
在儒家看来,富贵加身、锦衣玉食乃士君子的标志;而道家则不同。庄子以其淡泊之心为典范,当楚王礼聘时,他宁愿死也不愿留骨于人,也不愿生而曳尾于尘埃中。这种态度,是标准的道家风范。
到了魏晋时期,士人们纷纷空谈老庄,以此作为名士风度,并将其作为仕途的一部分。而“竹林七贤”是这些名士中的极品,他们虽非神仙,却也难逃五胡乱华和宗室之争,只能悲叹、恐惧、放浪形骸。
其中,“竹林七贤”中官运最盛者应为王戎,他曾任三公、尚书令,但他却难以始终如一。当他父亲去世,其吏赠钱百万,他辞而不受,由此显名。钟会评价他:“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然而,尽管晋武帝开脱他的过错,但他因政务推诿,不治仪望,被视为台辅之望不重。
俭啬一篇共九条,其中四条记述了王戎的事迹。他性好利,一直聚敛无已,使得财产丰厚。但同时,他又十分吝啬,有事先钻破李子的果核,以防别人得到种子,这样的行为让人称赞他的节俭与否亦难断言。
当代评论家戴逵认为:“王戎在危乱之际避祸自晦,是明哲保身。”但另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只是为了避免灾祸才做出如此行径。在那个奢侈的时代,即使有清廉的人,也很难保持纯洁,因为追求高雅生活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
然而,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还有一些人物能够保持清白,如周镇和韩豫章,他们都拒绝了超额馈赠,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两位人的行为,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尊严和坚持,与那些浮华的名士相比,更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