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智慧引领从哪吒之魔童降世探索人生与道教文化的对话 - 人物篇

连日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炸性口碑和票房不断打破了传统翻拍遭遇的诅咒。《哪吒闹海》的故事深入人心,对比之下,电影版的“魔童哪吒”是对原著大刀阔斧改编,又以“独特”的演绎回扣原著的情节,观众在为其丰富想象、精彩特效、高频笑点点赞的同时,大约还会反思它触动人心的所在。

无疑,这是一部融合了浓厚道教韵味的电影——从施下的“天劫咒”的元始天尊到饮酒贪杯的太乙真人,从丹书黄纸写就的“傀儡符”、“换命符”到解锁乾坤圈的咒语“急急如律令”,以及哪吒那句最响亮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道教气息。

熟悉道教文化的人都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抗争命运的一句名言。翻阅古籍,它至少出现在4处提及。《老子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晋代高道葛洪《抱朴子·内篇》云:“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说:“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真气还元铭》云:“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不依于天。”

影片中的小哪吒说:“去你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没有什么是不定生的,更没有什么是绝对决定性的,只有自己的选择能真正决定自己的生命轨迹——这是敖丙转化的小孩这个理念给予敖丙灵珠这个角色最终选择善良而非邪恶的心理暗示。“灵珠”和“魔丸”同生于混元珠,如太极阴阳两极,看似截然相反,却又同生互补,对峙而统一。

这样的设定使人联想到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有与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等,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割裂开来的。他强调,我们内心那些固执的是非善恶绝对判定的认知可能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偏见或误解?

影片中,“灵珠”代表美好与正义,是仙;“魔丸”则代表丑陋与邪恶,是魔。这两个角色,在陈塘关的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们都是被迫走上这条路,因为背负着龙族使命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在苦心经营之后,“灵珠”成功注入龙蛋,而哪吒却倒霉地成了“魔丸”。

小孩子一出结界,全陈塘关都要抖三十抖。在苦心为哪吒准备山河社稷图里,那个把所有关怀投放给自己一腔爱意师父太乙真人的孩子,也烧得满地打滚。而即便是在救妖除妖过程中,那个突然闯入敖丙抢先救女孩,小男孩居然直接甩手把女孩又扔回给妖怪海夜叉。

相比之下,小哥哥敖丙温文尔雅谦逊有礼,一切做好事都不肯留名……简直集尽所有好的优点于一身,他一袭白衣飘然出场,更令人惊艳几乎每一个剧中人物和影院观众。但正如老子的启示:善与恶既不是绝对,也离不了彼此,即便如那叫嚷着要成为唯一朋友但最终分手的小男孩,他们内心里其实也是单纯缺爱,就像那个被母亲戳破窗户纸后发泄出的委屈一样,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露出来。

最后,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父亲李靖用生命换儿子的谎言,让他忘记过往,被称作妖怪,而重新找到了自信,为替 天行 道 而存在。当飞猪风火轮时光机回放李靖偷偷拿命换儿子的动人情节时,这个孩子明白了父亲深刻实诚的情感,并接受并坚持父亲的话语,用自身决定自己谁才是真正的人。

谁是仙?谁是魔?敖丐和小男孩彼此只是一次一次交错,却又终于相遇。那时候,“灵珠杀害百姓”,而 “马克杀灭百姓”。然而,当最后看清自我的那瞬间,他们勇敢选择成为自己,将改变原本宿主下的宿运,最终实现“我自己说的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