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炸性口碑和票房再次打破了翻拍电影常见的魔咒。影片对原著《哪吒闹海》进行了大胆改编,同时保持了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观众们在享受丰富想象、精彩特效、高频笑点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它触动人心的情感深度。
这部电影充满了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从施下“天劫咒”的元始天尊到酒醉太乙真人的形象,再到丹书黄纸上的“傀儡符”、“换命符”,以及解锁乾坤圈的咒语“急急如律令”,每一个元素都蕴含着强烈的道教意味。
熟悉道教文化的人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抗争命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在老子西升经中提及至少四次。在高祖葛洪《抱朴子·内篇》中也曾说过:“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张伯端祖师则在《悟真篇》中阐述:“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影片中的小哪吒说:“去你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没有什么是宿命注定的,只有自己的选择才能决定一切——这是“魔丸”转生的哪吒给敖丙的小结论。这样的设定让人联想到老子的《道德经》,其中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影片将这一思想融入到了敖丙和哪吒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关系当中。敖丙代表着美好与正义,是“仙”,而小哪吔却是一位带有黑眼圈、塌鼻梁且颇具破坏性的“魔”。两个角色似乎存在于两极,但又同生互补,对峙并统一。这反映出老子的看法,即标榜的大善大美可能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而它们既不是绝对也不断割裂,它们之间存在一体两面的关系。
故事展开时,“灵珠”代表着美好的力量,而敖丗则代表着黑暗力量。当申公豹苦心经营后,“灵珠”成功注入龙蛋,那么就成为了一位拥有乾坤圈的小孩。而另一方面,小孩子即便挂上了乾坤圈,也仍然成长为个性鲜明、行为怪异、小小妖精般的小男孩,这种变化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小孩子一出结界,他整个陈塘关都会因为他的出现而震动。在准备给他画山河社稷图时,他竟然把他那腔心关怀的话传达给他的师父太乙真人,并且烧得满地打滚。他甚至还试图拯救那些被误认为妖怪的人民,在过程中,一瞬间抢先救下的敖丗却被他扔回给妖怪海夜叉。这场景让人们联想到老子的思想,即表面上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实际上是同生互补、无法分离。
然而,这样的描述并未完全准确,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这些所谓绝对的事物是否真的如此。如果我们把这些简单化,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其实都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一部分,就像演变成了各种不同形式一样。但这也意味着这种改变往往会带来新的挑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的立场和选择。
通过这个角度来看待电影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于自主选择和独立精神的问题。这部电影展示的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寻找自己的道路,以及他们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无论是在战斗或是在生活中,都能做出正确决策,用自己的方式定义自己。“是我做出的选择,我不能归因于任何其他原因”。
最后,当我们回顾这个故事时,我们会发现这里藏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人性探讨——即使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它能够引发更多思考,就足以证明其价值。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个主题,并用它作为指导,以帮助我们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