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口碑和票房不断刷新了翻拍电影的纪录。影片以“别样的”演绎回扣原著的经典情节,观众在为其丰富想象、精彩特效、高频笑点点赞的同时,也会深思它触动人心的所在。
无疑,这是一部融入了浓厚道教文化韵味的电影——从施下“天劫咒”的元始天尊到吃酒贪杯的太乙真人,从丹书黄纸写就的“傀儡符”“换命符”到解锁乾坤圈的咒语“急急如律令”,以及哪吒那句最响亮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些都蕴含着浓浓的道教意味。
熟悉道教文化的人都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抗争命运的一种表达方式。翻阅老子西升经和高唐葛洪抱朴子等文本,我们发现这个名言至少出现在四处提及中。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说:“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这正体现了老子的思想,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对事物本质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理解。
影片中的小哪吒说:“去你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没有什么是注定的,只有自己的选择才能决定未来。这也反映出老子的思想,即善恶并非绝对,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就像善与恶既不是截然分开,也不是完全一致,它们之间存在着互补与转化。
这样的设定让人联想到老子的《道德经》,其中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认为标榜公认的大善大美或许并非好事,因为它们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割裂,而是一体之两面。“大直若屈,大白若辱”,我们心中那些固执的是非善恶绝对判定的谁又能保证不是我们的成心偏见?
故事中,“灵珠”代表着美好与正义,是“仙”; “魔丸”则是丑陋化身,是“魔”。虽然形象上看似截然不同,但内涵上却同样重要。在苦心经营下,“灵珠”成功注入龙蛋,而哪吒却倒霉地成了“魔丸”。此儿一出结界,全陈塘关都要抖三十抖。在苦心准备山河社稷图时,不仅捉弄得太乙真人晕头转向,还烧得满地打滚。而敖丙小哥哥,则温文尔雅、谦逊礼貌、知恩图报、乖巧懂事,每个优点似乎集于一身——他一袭白衣飘然出场,更是惊艳了一切剧中人物和观众。
然而正如老子所启示,那些被视为绝对好的或坏的事物其实并不单纯,它们各自具有对方的一面。“孩子气”的逻辑让人心疼。但当父亲李靖真正表露爱意时,那层窗户纸被戳破,让哪吒燃起希望,并忘记了妖怪骂名走上了替天行道路途。这次飞猪风火轮时光机播放的情景,让他们明白爱需要表露,以及父亲深沉而真实的情感如何改变一切。
最后,当敖丙和哪吐彼此成为唯一朋友,在陈塘关战役中最终相遇时,他们展示出了不同的选择:敖丙扮演恶角色的背后,有着不得已使出的使命;而哪吔选择拼尽全力拯救百姓。那瞬间,“灵珠杀人,” “魔丸救民,” 善与恶都不再纯粹,如同老子所说的那样,无论是否拥有某种属性,都可以通过内在完整性给予我们选择成为仙还是魔人的自由,最终改写自己的宿命,与世界分享“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