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爷孙思邈道家文化的精髓在此物品中凝聚

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

一贫穷有志探求仙道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在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父母为了耕织为业,养家糊口。由于身瘦力弱,小时常病,这种生活环境和体质使得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

二名传朝野著书传世

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很受老师器重。他十七、八岁时,就已经积累了不少学问,对《老》《庄》及百家之说都感兴趣,还喜欢佛教经典。在洛州总管独孤信路过华原,无意中遇到这个爱学幼年的孙思邈,便惊奇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呵!”

三修炼太白山

当周宣帝(公元579年)时,因为社会多故,大将军扬坚辅政,将下诏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但他托疾不就任。当时,大将军扬坚辅政,有关史料恐不准确,便多次请教孙思邈,“口以相传,有如目睹”。

四撰写医学巨著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根据行医经验和会通古今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五千三百首。这部作品包括诊疗、针灸、导引等内容,并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医疗观点。

五隐居五台山终老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人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第二年,由于精研医学和道教典籍,他对陶弘景《本草》作了订正,并增补了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

六参与国家事务与治病救伤

七遗产流芳远播

八文化影响深远

九结识知音与交友广泛

十晚期隐居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