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中国道教达到了巅峰,外丹学说盛行,但随之而来的是越发显著的副作用。太宗后期,一系列服丹致死的事件频发。这促使司马承祯和吴筠等人大力推崇内丹学说,以此来批判外丹的危害,并开创了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嵩山天台是他们修真学习的地方,玄宗曾亲自询问吴筠关于道法的问题。吴筠以《道德经》五千言为精要,不可多言,他也提醒玄宗神仙之事并非君所能办到。
唐玄宗时期,吴筠离开嵩山南游金陵,在茅山隐居修道。他不仅擅长文辞,还与李白、孔巢父等诗人交往,以诗相酬和。在乱世中,他生活得较为平静,最终在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去世,被谥号为“宗玄先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其思想对后来的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筠认为守静去躁是达到内丹境界的关键。他强调恬淡无为,不悲不乐,这样才能使元气畅和,从而通往仙界。此外,他还提出持久以恒,即制止起动的躁欲,使之萌芽状态长存,便能达到泰然忘情、超然物外境界,从而自然达成长生久视。
他还主张神仙可学,与儒、墨相比更高贵,因为它能够庆及王侯、福荐祖辈、延及子孙。而成仙的情况有三种:自然禀承天地特异之气形成;通过学习功成;以及勤奋但荒废未果。这三种情况都存在,因此不能用一种方式概括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