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
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为寻医看病,不断化尽了家的收入和田产。然而,他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因此深受老师器重。他十七、八岁时,就积累了不少学问,对《老》、《庄》及百家之说也有所涉猎,还喜欢佛教经典。
唐朝时期,大将军扬坚辅政下诏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但孙思邈托疾不就任。他曾对人说:“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我才出来帮助他来济世活人。”随后,他隐居秦岭太白山中继续研究道教经典和古代医疗方剂。
在太白山中,他博览众家医书,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撰写了《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其内容包括诊疗、针灸、导引等相当全面。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医疗观点,并且提出复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这部书籍记载了具体治疗脚气病的方法,比欧洲人的早一个千年。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全国瘟疫流行,一些僧侣和道士借机骗取患者钱财,这个时候孙思邈得知这个消息后,便隐居耀县城东五台山,在那里除了炼养气功还精心炼丹制药,以备将来为民治病。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下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名医撰写《唐新本草》,第二年的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孙思邈被召至长安参与编写工作。在这段时间内,他不仅对陶弘景《本草》的订正,还增补了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显庆四年的四月,《唐新本草》撰写完成,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由于他的贡献,孟昶亲自召见并授予谏议大夫职。但孙思邈拒绝接受官职,只愿到殿中省尚药局工作。在这里,他指导御医诊病用药,并因时间充裕精研医学和道教典籍。他的学生包括宋令文、孟诜等,以及一些当朝名士,他们常常到他的住处研讨学问和医技。
最后,在开耀元年的冬天,无疾而终,当时年龄已达一百四十一岁。此前他遗嘱要求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但停尸月余颜貌如生,被人们认为可能成仙解脱。不过,最终他留下的传世著作达七十七种,加上节本总八十六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后世奉为医学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