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
一贫穷有志探求仙道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父母为耕织为业,养家糊口。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为寻医看病,将化尽了家的收入和田产。
二名传朝野著书传世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诏延请孙思邈。孙思邈己料到这是五十年前自己说过出现的“圣人”,于是,便应诏来到长安。在隋末唐初己成为著名的民间道医。他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其中记载了具体治疗脚气病的方法,比欧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妇、儿科目放在卷首,以视重视;提出了复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唐新本草》撰写完成,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这部书共五十五卷,有八百四十四种药物,因为他的参编功劳,被授予谏议大夫职,并赐良马和原鄱阳公主封邑。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撰成《千金翼方》并无疾而终,在遗嘱中令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尸月余,其颜貌如生,与众不同。此后,“药王山”建祠,并至宋徽宗封他为妙应真人,此后,“药王孙思邈”家喻户晓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