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一门本土宗教,其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中。它以古代原始信仰、巫觋、方术、卜筮为基础,并融合了儒家和佛家的元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道教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历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老子想尔注》中的“道至尊”、“无状形象”,以及《道德经》中的“道常无名”、“朴”等表述,都强调了“道”的抽象性和无法用形象来界定的特点。因此,在开创之初,道教并不重视形像崇拜,没有对偶像的礼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当佛教美术影响下,神仙崇拜开始盛行,同时出现了对神像的制作与礼仪。
学者陈国符在其著作中指出:“宋陆修静亦为此形。”这一观点证实了宋代 道教已经有所谓“形像”。而据史料记载,如北魏太武帝时期,有人刻天尊及诸仙之像供养,这也是早期 道教使用形像进行弘法的一个例证。此后,不断有新的神仙被塑造出来,用以代表不同的信仰理念和修行目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与佛教之间不断斗争,加剧了一种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这促使人们开始通过艺术来提高地位并吸引信众,如王浮所著《老子化胡经》,试图提升 道教的地位。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如老君像、尊人图等作品,这些都体现出一种新型的人格化典型化的神祗描绘风格。
随着时代发展,对不同地位神仙的造像是有各自规定和规范的。这对于 Daoist 美术来说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不仅将这些 神祗当作崇拜对象,而且将制作过程本身也看作是崇拜方式的一部分。
比如木雕工艺,一般需要选取优质木材,并且在制作前还会举行一些特殊仪式,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这种结合精神与物质的手法,使得 Daoist 美术既具有深厚的情感底蕴,也展现出了精细工艺品质,这成为 Daoist 美术独有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