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一门本土宗教,其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中。它以古代原始信仰、巫觋、方术、卜筮为基础,并融合了儒家和佛家的元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道教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历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老子想尔注》中的“道至尊”与《道德经》中的“朴”、“隐无名”,揭示了“道”的无形无象特性,因此早期的道教并不重视形像崇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神仙崇拜开始兴起,同时佛教造像礼仪对道教产生影响,使得道教美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学者陈国符在其著作中指出,宋代已经出现了形像,而梁时还未普遍流行。此外,《隋书·经籍志》记载北魏太武帝时,便有刻天尊及诸仙之像供养的事迹。这些资料表明,不同时代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神仙形像的供奉与创造。
神仙是 道 的形式化体现,是修行目标,也是最高追求。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理区域里,对神仙的构想不断变化,有些被淘汰,有些被保存,最终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是最高等级的神性。而地方性的山神、城隍等,以及从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取材而来的西王母八仙等,都成为日常生活和信仰实践的一部分。
这类美术作品不仅描绘了各位神仙的情景,还通过丹青金碧详细描绘他们圣洁庄严的面容,这种虔诚礼拜可以带来福祉甚至成就成仙。在制作过程中,每个步骤都要严格遵守规定,以确保所创建物品符合标准才能获得祝福,从而避免受到鬼神惩罚。
例如木雕塑制作需要选择吉日良辰,上供焚香诵经并进行开斧仪式,然后再进行装脏——加上各种象征意义物品,如经典五谷铜镜朱砂沉香雄黄五色线珠宝放符咒香灰——以及点眼仪式,以确保其拥有真正的人格化特质。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这些雕塑是真实存在且能够引导人达到心灵平静乃至超脱世俗世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