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一门本土宗教,其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中。它以古代原始信仰、巫觋、方术、卜筮为基础,并融合了儒家和佛家的元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道教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历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老子想尔注》中的“道至尊”与《道德经》中的“朴”、“隐无名”,揭示了“道”的无形无象特性,因此早期的道教并不强调形像崇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神仙崇拜开始兴起,同时佛教造像艺术对道教产生了影响,使得道教美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学者陈国符在其著作中指出,宋代已经出现了一些形像,而梁朝时期则有所不同。北魏太武帝时期,就有记录显示刻天尊及诸仙之像供奉。玄嶷《甄正论》记载:“开辟以来至晋末戴斑穀冠披黄衫帔立天尊之像习灵宝经称道士。”可见,这种形式的大约从南北朝时期开始。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是修行目标和最后归宿,因此 道教非常重视神仙造构。随着时代的演变和传播需求,被淘汰或保存下来,最终形成一个庞大体系,其中最高神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
这些神仙及其经历被赋予相应的相貌,在人格化典型化后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与佛教斗争加剧 道 教为了生存与发展加强宣传手段,这促进了艺术用于使人归信,从而对美术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此期间出现了老君像等作品。
由于地位不同的神仙,有不同的制作要求与规定,对于不同类别的人物造像是有严格规范的。这体现在如需制作某位高级官员或重要人物画像,则必须遵循详细规矩,如头发颜色、服饰以及表情等,以确保其符合相关仪式标准。如果不按规定进行,将会遭到鬼神惩罚,因非僭滥祸难免。
例如木雕工艺在制作前需要选材吉日良辰举行开斧仪式,上供焚香诵经礼拜之后才开始雕刻。而在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特殊仪式,如装脏(贴金彩绘)、点眼(选择吉日良辰)等,以确保最终成品具有真正的宗教意义并能显现出其所代表者的威力。这种复杂繁琐但又充满 symbolism 的工艺过程对于提升作品的地位也有很大帮助。
从南北朝以后,一系列反映与体现中国民族宗教学说的壁画、造像、高级画技以及斋醮活动使用水陆画,最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宗教学美术风格。这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不可多得的情景,让我们可以窥见过去人们精神追求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宇宙万物理解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