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自东汉末年产生,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其思想深受儒家和佛教影响。历经两千余年,道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
《老子想尔注》提及“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象也”,《道德经》中的“道常无名,朴”、“道隐无名”表明“道”是无形、无名、不可知见的,因此早期不重视形像崇拜。东汉时黄老、浮屠祠祭祀未见形像记载。
南北朝时期开始崇拜神仙,与佛教礼仪相互影响,加强了对造像与绘画艺术的推动。宋代已有神像,而梁陶弘景立者尚未通行。在隋书记载北魏太武帝时刻天尊及诸仙像供养。
神仙作为人格化典型化的形象,被用各种形式表现在美术作品中。魏晋南北朝期间佛教与道教斗争促使后者加强宣传手段,如王浮《老子化胡经》,利用艺术提高地位。
随着时间发展和传播需求,吸收构建多种神仙,最终形成庞大体系。最高尊神为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设立玉皇大帝及其官员,以及地方系列如四值功曹等,并借鉴地狱海中世界概念创造阎罗殿水晶宫系列。
各位神仙被赋予相应面容,以丹青金碧描绘圣容虔诚礼拜,不仅能获福报,还可修身得道达到目的。这一过程形成了一套模式和规范,对不同地位神仙造像壁画有不同的制作要求规定。
木雕制作需选吉日良辰,上供焚香诵经开斧仪式;装脏包括五谷铜镜朱砂等以避邪;点眼伴随礼拜诵经,只经过这些仪式才具有真实性显现其威力。此后演变成我国独特美术史上的宗教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