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改革先锋——寇谦之
一、巧遇异人成兴公
寇谦之,字辅真,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对道教情有独钟,他从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得无限乐趣。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但历经数年依然未能获得仙道灵效。
二、嵩山修道三十年 托神降授天师位
寇谦之受道不久,与成公兴隐遁深山。成公兴是位仙人的徒弟,因火烧仙宫被罚到民间劳役七年,以此赎罪。在华山采得仙药后,他们前往嵩山潜心修 道。嵩山为五岳之一,被封神为“中天王”,古都洛阳京畿地,在登封县北,是三十六小洞天第六洞天。
三、宰相引荐 跃身国师
太武帝拓跋焘继皇帝位后,寇谦之以“天师”身份上书献策,并由左光禄大夫崔浩推荐。崔浩极力赞扬太武帝圣德清明,同时捧誉寇谦之如神如仙,为上天吉兆。大臣们奏请将“国师”接入宫廷,不久,“国师”即被召进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祭祀嵩山,使其名声远播。
四、实践儒法并行
为了弥补自己幼时缺乏儒学知识的不足,寇谦之请教大儒崔浩,从而使两者的方略在朝廷逐渐得到落实。此举进一步巩固了他与朝中的地位,以及对北魏治理国家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