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幽栖,唐代著名道士,其人生卒年不详,但据记载,他生活于唐朝开元、天宝时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称他性格沉静,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见识。在闲暇之余,他喜欢研究方外事物。在唐朝开元年间,他考取进士一等,并在弱冠之年就得到了这一荣誉。他后来担任官职,在陵郡尉一职上工作,但由于秩序未满,他决定辞去官职,披挂而行,前往四川的青城和峨眉山寻求修行。此后他又去了鹤鸣山,以探访汉天师治所。天宝初期,他再次游历南岳,在那里寻找合适的地方居住,最终隐居于五老峰下。
《三洞群仙录》卷十一引《高道传》提到:“薛幽栖对于三洞经教了如指掌,因此他的行为像个流浪的客人,与自然界保持着某种默契。”卫琪在《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六注释中提到,当薛幽栖住在南岳时,他“日夜诵读《大洞经》,数百遍”。不久之后,薛幽栖就去世了。
薛幽栖曾撰写过著作,如《玄微论》的三卷,这部作品被唐玄宗赞赏为达悟之作。他还对《灵宝度人经》进行了注释,这些注释至今仍然流传于世,《灵宝度人经四注》中的一个版本收有他的序言,该序言署名为“甲午岁庚午月,衡岳道士薛幽栖”,根据这个日期,当时是天宝十三年的甲午月(即754年)。
关于《灵宝度人经》的意义,薛幽栖认为其旨意深奥而难以捉摸,用来阐述“大梵之理”。他说:“此经义旨冥奥,对音韵含蓄,都要说明大梵之理,不是常人的语言。”又说:“既然是元始所说的太上所敷的话,全都是天上的秘密章句,是灵魔之间隐晦的声音,所以它表达的是最终的大梵至理,不是什么世俗常见的话。”
“大梵”这个词汇源自佛教文献,比喻最终的宇宙本质与最高智慧,与老子的“道”相似,即不可名状、超越一切先后的存在,是万物产生的源头。因此 薛幽栖将其用于描述元始天尊所讲述的一切作为最高智慧与法则,而非普通文字可以比拟。
此外 薛幽 栗强调通过诵读这部圣典,可以达到心境平静并理解其中内涵。他提出,“如果不是寂静地诵读,就无法领会神秘;如果没有广泛宣扬,就无法弘扬圣典。” 他还推荐每个人至少诵念十遍才能感受到福德与安全带来的好处,以及能够帮助身边的人获得解脱。这正如他所说:“通过不断地诵念这部圣典,每周至少十遍,那么福德必定回报,无恶霸也能消除。不仅如此,它广泛推广善举,使整个世界都受益匪浅。”
最后,我们看到 薛 幼 栗 对 这 部 圣 经 的 重 视 和 深 厚 的 理 解 是 如 何 来 自 他的 宁 静 与 文 化 修 炼 的 结 合,从 而 在 当 时 以 及 后 世 都 留 下 了 深远 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