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道家经典书籍的反复探究

【序】昔在元圣,深悟玄理,权舆真宗,启迪来世。遗文精要,蕴义颇丰。撮其要旨,虽简而犹通。摘其章句,自河图而或详。其余微妙,不足道也。则我玄宗奥秘,岂将湮没?朕诚愚钝,有感斯文,无心承受后之荣耀,每因清谈间,对玄机不忘,便为笺注所得,以备遗失之学。今兹告终,是求诸公卿臣庶道家释二门,有能继我类於博弈,与左氏同于针对,其渴望纳善如饥,我所虚怀者,或可副此言,则必加厚赏。此外谀臣自称幸非此流,小道县市相矜,也云不足观,而若直言不讳,则皆可直言勿让后人以轻视。我等既无贪功、嗜利之心,只求以无为致治,则必重朕之过失。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道经上

道可夫章第一:道可夫,一切物各有主;名不可夺,一切物各有形。

故曰:“万物生于有,无往而弗从。”是以万物并生,并死,而我独存,此乃至乐也。

故曰:“生者畏死,将恐惧;知者畏明,将避光。”是以知足常乐,不思极欲,以免损身。

故曰:“吾尝终日不食,为适意事者,或饮酒或居妓女处,或取瑟鼓琴,或临水浴火。而后乃返归焉。”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天下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好是一种美好,这便是恶已了。这便是知道善良是一种善良,这便是不善良了。

美与善都是出自于人的欲望和情感,所以人们都认为这是最好的。但实际上,这些只是人们的私见,没有真正的根据,因为它们都是基于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判断。大圣们却能够看透这一点,他们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因此他们说恶已经到了尽头了。

所以,无与有相互产生,大难易相互成就,大长短相互形容,大高下相互倾覆,大音声相互和谐,大前後相互随顺。这六个方面都存在冲突,都被用来给事物命名,但这些名字并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它们只不过是我们用来描述它们的一种方式罢了。

因此圣人会做到无为的事,用不言之教来教导他人。不做事情就是没有事情发生,不讲话就是没有话语出现。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自然地发展,就不会有什么争执或者问题产生了。

万物都活着却不向任何人负责。这意味着每一个生命都应该遵循自己的道路,而不要因为别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么世界就会变得太平安静,而且大家都会很幸福,因为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然后享受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完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非常小心,我们也不敢过分放松,因为总有一天,我们可能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困难。不过,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种警觉态度,那么即使是在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害怕,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准备好了应对一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