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碑刻研究山东青州全真修真宫考下

由于修真宫碑刻曾遭到严重破坏,仅凭现存十二块与道教有关的碑刻,很难理出修真宫历史兴衰的全貌,但好在这十二块碑刻在时间分布上比较均匀,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可以理出修真宫从元至清末历史兴衰的概貌。能代表一个宫观兴衰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宫观规模、道 众人数与庙产多寡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下面按照这三个方面,对修真宫的历史兴衰进行考察。 根据现存螭首龟蚨碑篆额为“全真修真观记”可知,修真宫未升格为宫之前称之为“修真观”。至于它升格为宫的具体时间,史料阙如,不得而知,但根据《明正德八年重修碑》称其为“修真宫”,可知至少在明正德八年(1513)以前,修真观已升为宫。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提到,据清光绪《临朐县志》记载,修真宫内曾有元元统元年(1333)与元统二年(1334)两块元碑,而现存元代残碑很可能还早于以上两碑,修真宫内曾有过这么多的元碑,这说明其在元代中期较为兴盛,曾多次重修,其升格为宫极有可能就在这段时间。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目前尚无确凿的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修真宫的元碑已遭破坏,对其历史兴衰的考察只能从明正德八年(1513)入手。据现存相对较为完整的九块碑刻,梳理其宫观规模发展变化状况如下: 1、《明正德八年重修碑》:县治西北二十里许有曰修真宫,其中三清殿、老君堂,此古迹。神宫之所,不知起于何时,建于何代,岁时久远,风雨震凌,墙垣坍塌,庙庭倾圮,神像剥蚀,不堪瞻仰。正德癸酉岁,羽士张守安时为本宫住持,为人清心寡欲,居养淡薄,晨昏香火,暮礼朝参,奉道至诚。兼充衡府家庙司香烛道士,乃发虔心,募缘修造,大兴土木,建正殿三楹,后殿三楹,神门三楹。朽腐者易之,倾颓者更之。林樵坚良,工惟精致,瓦必陶贞,石必砻密,山节藻棁,栋宇翚飞,规模深邃,巍然耸出云霄之表。神像重为金饰,侍卫森然,焕然一新,足以起人心之敬畏,为四方之观澹。禳灾祈福者有焉,誓神免祸者有焉。 通过以上这段碑文可知,在明正德八年(1513)以前,修真宫主殿为三清殿与老君堂,明正 德八年(1513),修真宫住持张守安得到衡王府的支持重修修真宫,“建正殿三楹,后殿三楹,神 门三楹”,大大地扩展了修真宫的规模。 2、《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青有养老园,实古名区,当益骈坌境。有宫曰修真,内有庙二:曰玉皇殿,曰三清殿。制度完美,气象森严,不知建自何代。衡高唐老千岁,命匠鸠工,坛壝焕然,视前尤称大壮。跂翼矢棘,鸟革翚飞,伟哉!妥神之祈,迄今山无乖异,而岵屺原隰亿兆安堵大郡皆神护庇也。是以英灵所感,香火云集,诸众祈祷,靡不类应,御灾捍患,神休居多,而庙貌之壮丽,金碧之辉煌,高唐千岁之重建于前,住持李一从之继成于后也,前有石以勒之矣。 这一块碑告诉我们,明万历十六年(1588)以前,修真宫主殿为玉皇殿与三清殿,这次没有提到老君堂。明万历十六年(1588),在高唐王的支持下修真宫又一次得以重修,重修之后的修真宫“香火云集,诸众祈祷”,庙貌壮丽,金碧辉煌。 3、《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迩年以来,墙垣圮废,景色萧条,殿宇虽未倾颓,盖已有瓦漏而……□人詹汝卿等,久□□□相邀立社,名曰香头社,至今三年余矣。前年立大门三楹,至今年…工于…皇殿,其瓦损者更之,木□者易之,圣体侍像重加金饰,殿前筑一甬道,连于大门之内,……一新焉。中则无募缘之僧道,外则无舍财之施主,其一钱斗粟,皆取于一社之中;片瓦磈石,皆……之力。规模虽小,用力则□□矣。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修真宫香头社领袖詹汝卿等人的主持下,增建修真宫大门三楹,第二年,又重修玉皇殿,为玉皇神像重加金饰,并“筑一甬道,连于大门之内”。 4、《明末重修碑》:…起而峭,是为龙门山。旁多复岭,逶迤循山径而入,可二三里,林木蓊郁,石泉清冽,负磈磊而绝尘嚣,真异境。……三清、玉皇神祠在焉。……日就倾圮,乡民詹汝卿辈再新三清殿,力不能及,羽士苏阳臣主东岳庙祀,去宫稍远,然素喜修……□后也。遂毅然任之,走启于今……□好施者来助之赀。逾年而工告成,视昔加壮丽焉。 这块碑提到乡民詹汝卿再次重修三清殿,由于碑刻的残损,这次重修三清殿是否与上碑重修 玉皇殿同时,已不得而知。詹汝卿修完三清殿之后,力不能及,苏阳臣乃出面主持重修,并终完成了这次全面大修工程。 5、《清康熙四十年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碑》:“养老园之三清神像,里人重新之。事竣,修醮 开光,此恒事耳。”康熙四十年(1701),冯参主持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 6、《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碑》:“今养老园两庄人等,各出愚忠愚孝之诚,各捐口体衣食之奉,募缘之……又备银三十余两,庙宇圣像始得复新。”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养老院两庄(养老院分为上院与下院,故称“养老园两庄”),人捐银三十余两,重修修真宫某殿,由于该碑残损极为严重,具体情况已难窥知。 7、《清乾隆九年重修碑》:玉皇临于北,三清列于南,且钟楼、大门、道房、院墙,莫不峥嵘俊伟,诚名胜也。嗟乎!乃至今而颓败若斯哉?余同里善信,慨然起而新之。其本意欲加于前次,亦思复其初,惜己力不能,乞化亦不得,止整理后殿,妆塑金身。 清乾隆九年(1744),由修真宫附近信众再次发起重修修真宫,但由于没有募化到足够的资金,重修工作并没有完成,只是“理后殿,妆塑金身”而已。 8、《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老院庄西有观曰修真宫,宫内有玉皇殿,殿前有三 清殿,又有青龙、白虎殿,大松数十,皆与观前清泉、四围山光相映成趣。”该碑提到修真宫 在清嘉庆年间曾有玉皇殿、三清殿、青龙殿、白虎殿等。清嘉庆十年(1805)冯广业与修真宫 道士郝明馨募化重修修真宫,但由于“适逢岁歉”,募化不成功,导致这次重修“只修玉皇殿,妆金身而止”。 9、《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碑》:观以瑰奇胜,济以地基隽秀,则美具难并矣。此地羣峯环拱,清溪衔漱。惟东西一隅缺,古村补补焉。白石草屋,流水柴门,有尘外之致,洵佳境也。故昔贤创建玉皇殿、三清殿、逄山殿、龙虎殿、龙王庙,山门、钟楼□不整,垣墙、道房罔不具,因天地自然之妙,造成古今不易之奇观。 该碑提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后,修真宫曾有玉皇殿、三清殿、逄山殿、龙虎殿、龙王庙、山门、钟楼、道房等建筑。值得注意的是,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相比,修真宫内增加了逄山殿与龙王庙,这应该是嘉庆十二年(1807)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间增建的。 本文第二部分在考察修真宫的宗派归属时,已经对修真宫现存碑刻中的道众题名作了统计,在此再略述如下:《明正德八年重修碑》提到修真宫道士15名;《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提到修真宫道士11名,其中不包括道会司李南阳、李来继;《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提到修真宫道士6名;《明末重修碑》提到修真宫道士10名,另有以苏阳臣为首的属修真宫支脉的东岳庙道士13名;《清康熙四十年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记碑》提到道会司李教真及徒弟徒孙6名;《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碑》提到修真宫道士9名;《清乾隆九年重修碑》只提到修真宫住持朱元景1人;《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提到修真宫道士4名;《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碑》提到修真宫道士4名。 在修真宫现存的碑刻资料中,直接提到庙产的时候较少,基本上有以下三条信息: 1、《明正德八年重修碑》言:“本宫田土四至:东至潘家河沟,南至南山分水岭,西至西山分水岭,北至苏家井中心为界。” 2、《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言:“詹汝卿、高本住、詹演和三人同买到庵东东西地二段,大亩一亩二分,上逞杂果树株,共价银贰两八钱,永远施舍宫内,以待后士看守香火,道人佃种,不许典卖。” 3、《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言:“公曰:有膳庙地十余亩,胥无征徭云。”通过以上三方面考察,可以清晰看出修真宫自明正德至清光绪年间的历史兴衰。 无论是从宫观规模还是从道众人数、庙产多寡来看,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是修真宫兴盛的时期。修真宫在这一时期的兴盛,与当时统治者崇道有关。虽然明初统治者对全真道实行压制政策,但明中期以后开始崇道,尤其是明世宗在位期间更是对道教崇信有加。上行下效,衡王府亦崇奉道教,衡王府对修真宫的支持便是其崇奉道教的结果。《明正德八年重修碑》提到修真宫住持张守安“兼充衡府家庙司香烛道士”,这说明当时修真宫与衡府关系密切,因此在这次重修中得到衡府的支持。《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提到“衡高唐老千岁,命匠鸠工,坛壝焕然,视前尤称大壮。”同碑题名中又有“衡府官刘继仪□史笔生员刘生才□璋义民官刘克孝”等字样,显然衡府亦参与了这次重修。明万历中期以后,修真宫失去了衡王府与高唐王府的支持,开始走向衰落。《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言:“昔二十年前……新住持羽士,田畜蕃盛,乡□富而有名闻者,不下数十家。比年来,庙貌渐衰,故羽士零落,予里……以萧条焉。”清中期以前,修真宫尚能维持正常的宗教活动,比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尚有居观道士9人,至嘉庆十二年(1807)时尚“有膳庙地十余亩”。清中期以后,一直到清末,修真宫与这一段时间中国许多其他道观一样,在逐步衰落中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修真宫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庙,但它在明清时期的历史命运与这一时期道教的兴衰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修真宫可以说是明清道教历史兴衰的缩影。

下载本文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