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客家人自14世纪至15世纪迁徙而来,在此建立了名为土楼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最初是为了保护居民安全而建造,后来演变成吸引游客前来的大型博物馆。
我踏上了前往福建土楼之旅,目睹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每个村庄都有很多这样的土楼,它们看似宇宙飞船,从汽车窗口望去,就像一座座堡垒。我要求下车,独自穿行于山间小道,与村庄中的生活者相遇,并开始计算着每个村庄中土楼数量。
河坑是一个居住着数百人的村庄,我在这里发现了13座土楼。这些建筑外观古老,但黄色砖墙壁高耸,每层多有小窗户,只有一扇木门可进出。形态各异,大部分是圆形或方形。
首先从外表无法判断里面的样子。如果外表看起来庄严肃穆,内部则像是宽敞的音乐厅。在院子周围,有雄伟壮丽的木制房屋,可达五层,每一层都是由深色木材构成相同面积房间,一层到另一层通过走廊连接。
空旷院子铺满鹅卵石,有一个到两个水井,以及祭拜祖先的小祠堂。狭小空间让你只能不停地转身,但装修精美、头顶湛蓝天空和远处山峰之间形成了一种固若金汤又能容纳多人的建筑设计,无一不令人惊叹。
黄汉民是一位著名建筑师,他认为尽管人们认为土楼历史更为古老,其实可以追溯到的历史仅限于1558年。他解释说,这些结构最初是为了抵御野生动物、盗匪和军阀威胁,而不是作为住宅建设,用夯泥混合沙子、石灰和粘土筑墙,使其结实如混凝土地面厚达1.5米,即使遭受炮火也能坚持下来。
每个家庭都围绕着一个共同中心庭院进行居住。一栋三层东升楼是我所见到的差别较大的例子,它们通常包括厨房、用餐空间(底层)、储存室(第二层)及卧室(上述几层)。施工过程需要巨大的支撑梁,每一栋只需一年时间完成。而今,对于再次建造这样的一座大型化合体,不但成本远超钢筋混凝土地面,而且还需庞大的人力资源。此外,要找到足够的大理石材料也是难题之一。”
河坑村几乎所有人姓张,是因为这个地区主要以氏族聚居,以张氏为主;其他还有苏氏、李氏及简氏等姓氏分布。在整个世界中,这种由几个百人家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庞大的结构内的情况是独特无比的。与西欧城堡不同的是,当局势稳定时它不会关闭对居民开放,而是在任何时候都提供保护给内部居民。
孩子们在愉快地玩耍,他们来自附近的地峡小学以及其他家庭。在这些地区,大人们通常都会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工,而孩子们留下,由爷爷奶奶照顾。
与欧洲城堡不同的是,没有任何风吹雨打,因此它们并不位于山顶上,而是在谷底位置背靠山脉,并且面临溪流,这正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的布局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相信好的风水能够带来财富和健康,所以河坑村被认为是一个幸运的地方。但由于人口减少以及农民移往新加坡等国工作,长期以来,这片区域一直被忽视。
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人了解到了这些地方存在,然后80年代才真正引起了公众注意。当年的荒废场所,如立本樓毁於1931年的战事,现在一些已经恢复并成为旅游景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一些农民返回故乡,将遗产留给下一代,如养猪并教授女儿采摘金银花的手艺。而裕昌樓目前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却依然成为谋生的重要来源。
经过25年,本地人口持续减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狭窄空间生活,最终我发现那些曾经繁华热闹的地方现在变得宁静安详,只剩下稀疏老人孤独地守护着他们曾经属于大家庭的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