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隆重举行“中华典籍外译工程”启动仪式暨专家座谈会,揭开了将《博物志》、《酉阳杂俎》、《梦溪笔谈》等10本古籍翻译成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序幕。学者们表示,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刻传承,也是对世界各国读者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提供新的窗口。
山东大学教授李彦文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我负责翻译陆侃如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这是一部厚重而又通俗易懂的作品。我尽力保持原著精神,同时考虑到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以确保内容既准确又生动。”
助理研究员田小龙正在推进《梦溪笔谈》的西班牙语版本。他介绍说:“这本书记录了北宋时期中国科技、地理等领域的发展,它既有学术价值,又富有趣味性。不过,目前市场上有关这些主题的外文资料相对较少。”田小龙表示,他已经完成了一半的翻译工作,最大的挑战是处理那些具有特定意义但在西班牙语中难以表达的问题。
任友群院士在启动仪式上发言称:“我们致力于保护和利用中华典籍,建立国学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中华典籍外译工程’使得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
李永森副主任强调,“此项工作复杂且艰巨,我们必须忠实于原著同时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在创新中融合,使之更加贴近他们的心灵。”他还指出,要主动搭建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海外汉学家参与进来。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提出了使用现代技术提升翻译质量并培养青年人才的声音。他认为,当今时代应该积极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工具帮助高端人才提高效率,同时培养新一代翻译人才投身国际化事业。
座谈会上,一些专家就如何让非中文读者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热烈讨论。徐彬教授提出问题:我们希望外国读者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他回答说,不仅要展示沉稳大气古典气质,还要展现朝气蓬勃思想通透的一面。这就是为什么选择像《博物志》、《酉阳杂俎》这样的作品,他们充满可爱趣味,为非中文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