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船王大运河上的人物故事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交响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今年64岁的徐海林出生于苏州相城,在江南水乡长大的他,一直对船文化情有独钟。15岁的时候,徐海林便开始跟随师父学习船模制作技艺,迄今已经积累了近50年的创作经验。

这些年来,徐海林造船无数,“许多以往的水乡风貌,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我创作这些船模作品,就是希望通过它们去展现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大家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徐海林说。

为了用船模作品讲好运河故事,徐海林再次“扬帆”出发。他开始对“运河”系列的作品进行构思,并先后6次前往书店“取经”,为创作积累素材,还足足购买了30余本展现运河沿岸风光的书籍。

对于徐海林来说,能够搜集到的参考资料越多,能做出来的船就会越逼真。“以往可以查阅资料特别少,很多还都是简笔画,现在信息发达,可以搜集到一些上了些年头的摄影作品,参考价值很高。”他说,对于每一件作品,他都要花费一个月以上时间打磨血柏木,这种材料不易腐烂、密度高,但较为难以获得且价格昂贵,每条船模型造价上万元。

在这位非遗传承人的手中,“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这项苏州市级非遗得以焕发出别样光彩。如今,他制作的一只仿真船模型已经累计受邀参加国内外展览20余次,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尽管每个月只有1500元退休工资,而做一艘仿真船模型需要花费上万元,但是对于传承大运河文化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他没有任何犹豫:“只要填饱肚子就够了。”

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他们一起帮助父亲寻找灵感、采购原材料,让这一代与下一代共同维护着这一传统艺术。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技术上的挑战还是经济上的压力,都不足为惧,因为他们明白,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更是一种精神财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