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老聃的一位弟子,其人与天地相生相息,以万物随性而生、随性而化著称。百姓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欲尊奉他为圣人。但是,庚桑楚深知至高境界应如大道,无为而无不为,对万物运化,却又无痕迹可寻。他担心被人察觉后必招祸害,因此必须学会“藏”,即装扮成“无用”的样子,以免遭遇“斧斤”之祸。
庄子在其经典中提出了“无用之用”,意指一种超越世俗观念的智慧,用来保全自己,同时泽被万物。这一思想体现了老子的养生哲学,即通过一种更大的智慧,在保全自己的基础上,泽被万物。清代文学家刘凤苞认为,《庚桑楚》以老聃的养生之道贯穿全文,而南荣趎则是内篇中“无用之用”的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者。
南荣趎是一个追求知识、仁义和正义的人,但他却发现自己难以摆脱执着,不断地在三者的取舍之间徘徊。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反而阻碍了他进入道的境界。因此,他向老聃求教,并接受了老子的传授——“卫生之经”。这段对话显示了南荣趎的弱点——执着,以及老子的化导方法。
庄子提出,“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希望人们忘却生死、超脱喜怒,一切能自然而然动作,不扰真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藏身深眇”的境界。庄子的理想一直激励着后世,但是否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尧舜时代分辨善恶贤愚,并举荐贤才,最终导致民间互相倾轧和伪诈。庄子预言:“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看到利欲熏心的人为了私利争斗不休,这种根源早已埋下。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有私利,从古至今,都有权力滥用的官吏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敛财。而我们似乎仍未从这些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何还要继续走下去?
在这样一个自私自利横行的世界里,每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断侵占其他国家资源,恐怖组织制造血腥事件,让我们问一句:人类大同与天地相生的理想,又如何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