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们虽不多言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请勿误解_天然道观的好听文雅之名静谧如古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关于修道者的闲言碎语。实际上这些说法,往往基于并不了解修道者的生活而产生的误解。如很多人在来到道观后,发现许多道长不怎么热情,也不太爱说话,向他请教问题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几句带过。难道,这些道长们一个个地都清高地不食人间烟火了吗?答案自然是“非也”。

为了以正视听,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修经验,简单粗浅地叙述如下:

一、道长都不善言谈?错了,道长并不“冷”,他的热心肠你可能还有机缘遇到。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从来不笑的“冷面人”,这种“冷面人”每天脸上总是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偶尔挤出一点应付笑纹也算赏脸了。这种情况,与某种程度上和道长不爱说话是一个理。“冷面人”不是不会笑,是生性淡漠,不是牵扯到自己根本利益的时候是不会露出笑容的。同样,如果善信福主一直问“你说没有师承就不能做法事,那么发明 道教的人的是谁传授的?他们登坛做法是不是灵验了?”或者说“我以为某某某或某某某天师说的话不对,应该这样这样理解”等等,不要说高真先师不回答,就是一般修行者都懒于回复,因为有些话就是说给有智慧的人听的,有些话是说给一般善信福主说的,而有时候也不去理会一些“中二”和“杠精”的话题,那本身就是一种回复或者说是一种态度了。

对于无法言说的东西,要保持沉默,因此久之就有了“清高”一说的。此论断不过是一种贬低修行者的泄愤之词,其理由无需多解释。如果过多解释,就会失去宗旨,将变成一种状态,在修行中属于大忌。

二、遵守口戒律条。你也许不知道,说得太多很可能犯戒。

戒律是什么,它就是规范修行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到绝大多数同行人的承认而遵照的一个要求。在立教开始时,便非常重视戒口。这基本意思为慎言,从《老君九术》中的论断可知,“故曰九者勿患,以取天下易,无云乎”。因此,即使看似平常的事物,如说话,都进行规范和训诫,比如《老君五戒》、《老君戒经》、《初真戒》及《大德九戒》,其中均对此提出了严格要求,如绮语、两舌、妄言十恶,并尘境外缘扰乱身心等所列出的禁令强调其重要性。

三、怕言多失责。这每个人都不是万事通,也无法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对于自己未掌握知识面上的交流,由于害怕激动处失口或滥用语言,对社会议题及祖师爷的话题也有避免讨论的一般倾向。不仅如此,每当涉及激昂之词或失口之言,就可能造下损报,为所说的内容承担责任。这也是为什么明哲保身且宁愿被视为是不言语的人物,以保证自身安全,同时符合《老子》的精神——少说话更容易达到内心平衡与宁静。而这正体现了一位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大众心理学家所提到的原则:即便你拥有极大的权力,你仍然应当学会控制你的嘴巴,因为它比任何其他工具更能够造成破坏。如果人们能认识这一点,他们将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将更加关注他们在公共场合所表达的话,以及这些话如何影响着周围的人。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