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揭秘不爱说话的道长们,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误解源于我们对修道者的无知。在天然道观中,探寻什么样的境界才能称得道?以下是笔者基于自身学修经验的简单阐述。
一、非冷漠,只是言谈不多。错误地认为道长缺乏热情和沟通能力。实际上,这些修行者可能只是选择性地与人交流,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慈悲和关怀,但他们并不总是在每个场合下展现出来。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那些从未露出笑容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笑,而是他们通常只在必要时才显露真实的情感同样,尽管善信们不断提问,却有时候得到简短回答,这并非因为高僧或普通修行者冷淡,而可能是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切实际或过于好奇,不值得深入讨论。
二、遵守口戒律条。许多人不知道过度言语可能会触犯戒律。戒律是一系列规范修行人的行为和举止,并得到大多数同伴认可的要求。在道教中,重视戒口这一传统已经有悠久历史,从立教之初就开始强调慎言。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经典书籍如《老君说五戒》、《老君戒经》、《初真戒》以及《大道九戒》等中明确规定的一种规矩。
三、避免因果责任。不愿意多说话也是为了避免承担因果责任,每个人都无法掌握所有知识,因此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通常不会涉及讨论。此外,对于有损祖师爷的话题或者社会议题,也保持沉默,以防失言带来负面后果,即使听众智慧,也能分辨出好坏;如果听众愚昧,无知的人则可能因此而受损,这将导致身为修行者的自己承担口业,并需为此负责。
明白了以上三个原因,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这些修行者宁愿保持沉默也不轻易开口,从而改变对他们的看法。最后,为天下的善信福主祝福,让大家都能获得正直之路,身体健康,与自然相融合,在清静祥和之中与宇宙合一。慈悲,是生无量天尊所赐予我们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