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修心于自然山水间,天然道观探寻道教文化的深邃情怀。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厚重的生态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以及诸多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慧。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中国文化里,山水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源泉,而且是精神生活的家园。我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使得我国人民对山水有着特别的崇拜和敬畏,形成了独到的山水审美观念和山水艺术。张道陵创道教于四川鹤鸣山,其后历代道人隐居深山、潜心修道,营造着自己心中的“人间仙境”。因此,道教仙真高道的足迹无不遍布于优美的自然山水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道、释均有着丰富的山水思想和文化。唐宋以后,对自然山水之美似乎更为重视和偏爱,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到庄子实现“逍遥游”的媒介,再到魏晋时期士人的热爱与追求,都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诗意表达,以及一种途径与美学情趣。
在《庄子》中,“逍遥游”贯穿始终,是庄子常常纵情于 山 水之间体悟宇宙天地的大美境界。这种思想也成为了炼丹求仙的地理选择,如葛洪所说,只有名 山 大 川 才 是 理想 的 炼 丹 场 所。这一思想也是士大夫隐居之地及精神寄托之所,在陶渊明《归园田居》等作品中尤为突出,他对李白来说,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表达。
唐代是 道 教兴盛 时 期,对 山 水 思想也异常繁盛,对文学创作影响甚深,如李白在诗歌中发挥了神仙信仰审美因素,将 “ 道 法 自 然 ” 观念用以诠释宇宙自然观和 山 水 精 神。他一生的好游 山 水,把性格化身来歌颂,而他的作品成为最具代表性的Mountain Poetry史上的佳作之一。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城市,我们都应该回归那份尊重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用实践去证明我们对于环境友好的承诺,让我们的行为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引擎。而这一切,都源自我们对历史悠久且蕴含深远意义的人类知识体系——包括宗教信仰——持开放态度,不断学习,并从中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为我们的未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