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同一天不同情名家笔下端午的独特风景

端午节,同一天不同情:名家笔下端午的独特风光 —— 刘芹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每逢这个时候,端午节总是充满了文学情怀与民俗趣味。让我们走近梁实秋、汪曾祺等名家,他们动情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端午……

汪曾祺:在高邮,他被称为“吃货”。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味儿”,笔下的端午节也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他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情感。

汪曾祺赞不绝口:“高邮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但和我家乡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沈从文:在他代表作《边城》中,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在《边城》的短文《端午日》中,他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情景,以及他们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大快朵颐,还有热闹非凡的人们聚集河边看划船比赛。

梁实秋:作为“吃货”,他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沿街卖的小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有不加枣,都摆放在盘子里齐整可爱。他认为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些。

迟子建:童年她听父亲讲解过屈原传说,但她心生疑惑:“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父母告诉她,这就是为了喂鱼,让鱼吃了粽子就不会再去寻找人的尸体。她记得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和艾蒿,看上去分外明丽,在那儿吃粽子的无限风光,她想这一定是个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这个节日。

苏童:回忆起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 粽 子,几乎堆成了一座 粌 子山。”春天的时候,她还坐在那里包粽子,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清水,用来浸泡刚从湖边苇丛里劈下的青色糯米叶。她的家庭有一种特殊习惯,那就是包小脚形状的小糯米团,而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一类。

张恨水:“‘ 粌 ’与‘ 中 ’谐音,从古至今都有‘高中’之好的彩头。”正值毕业季,小小糕饼饱含着父母对孩子殷切期盼。而张恨水在《现代青年》一文中,也描写了一段有关糕饼故事……

除了这些,还有一段关于元春赠扇于宝玉的情景,在第三十一回提到,“这日正是端阳佳节”。然而,对于更深入细致描述,如何安排礼物送予亲友,以此表达关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便是名家的笔下所展现出的不同面貌,每个人都将自己独特的心意融入其中,为这个传统文化活动增添新的色彩。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