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方能无所不为:《天工开物》卷7陶埏诗解一瓦之道
在宋子有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水火既济,土合成器的智慧。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这不仅是对陶瓷艺术的赞美,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术。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洁而醯醢以荐。
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但岂终固哉?
在《天工开物》卷7中,我们了解到如何通过埏泥造瓦,这是一项精细的技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求极高的准确性和耐心。一块瓦从掘地二尺余取出,无沙粘土,再经过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最终形成四片完整的瓦坯。
每一块瓦都是人力逐一做成,在窑内受水火之后才能够成为完美的一件器皿。而皇家宫殿所使用的大型琉璃瓦,则需采用更为复杂的手法,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色彩配合,使得每一块琉璃都独具特色。
这正如老子的教导:“无为而治”,只有在没有强加的人为干预下,一切才能自然地达到最优状态。在制作陶瓷这一行业里,无为即是大治,因为它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人力劳动。此外,它还需要一种特殊的心态,即那种接受并尊重自然规律的心态,这种心态让我们明白了“无为”与“有為”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总结来说,无为并不意味着懒惰或缺乏行动,而是在于将自己的意志与外部世界保持同步,让事物按照自身本性的方式发展。这正是古代制作者通过他们对材料和环境深刻理解,并运用技艺将它们转化成作品时所表现出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欣赏这些作品,他们不仅仅是一些工具,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