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一位信士阿姨问我:“小道长,你为何当道士?”我回答说:“为了学习经书,如《道德经》、《易经》。”但她接着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些经书在家里也可学习,那你为什么要成为一名正式的道士?”
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我对“学习”的理解可能过于狭隘,只是成为一名道人所需的基本功课,不足以成为选择修行的一生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成为了我十几年的学术和修行旅程中的一个重要引导,也让我认识到,“为什么要修、怎样修、能得到什么果”,这四个问题必须清晰才能避免迷茫,在遇到困难时不至于退缩。
很多人最初对 道教感兴趣,是因为它独特的服饰、悠扬的声音、神仙般的生活方式或是祖师们文治武功等。但真正进入 道教,人们会发现这些仅仅是门径和梯阶,它们只是技巧,而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背后的使用者及其内在实践。这意味着我们的技法虽然用来展示并彰显,但最终目的还是追求那本质上的“道”。
因此,我们探讨“为什么要修”实际上是在询问我们追寻“哪一种‘道’”。如果我们称自己为“修行人”,那么我们就是在追求那个被称作“德”的部分。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因为开始时,我们只看到表面的形式;随后,当我们的理解更加深刻时,我们会逐渐发现更深奥的事物。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试图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大理,让我们的每一步都合乎自然界。
最后,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切,并且能够将自己与万物相通时,或许就可以说已经得到了真谛。而对于那位曾向我提问的人来说,如果他们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我或许会这样回答:是我想要找到并守护那个核心的“我”,并不断地去完善它,从而使我的生命与宇宙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