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们的沉默:国家承认孔子78代的智慧与修行之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关于修道者的闲言碎语。然而,这些说法往往基于对修道者生活的误解。人们可能会发现,来到道观后,许多道长不太热情,不爱说话,即使被问教,也只是简单几句带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道长都清高地不食人间烟火了。
为了澄清这一点,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修经验简单粗浅地叙述如下:
一、道长都不善言谈?错了,道长并不“冷”,他的热心肠你可能还有机缘遇到。
有些人认为那些从不笑的“冷面人”是不懂得快乐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是生性淡漠,不会随便露笑容。而同样,如果善信福主不断提出问题,而不是深入理解和体悟,那么即使是高真先师也不会回答,因为有些话是需要有智慧才能听懂,有些话是专为一般善信福主准备说的。
对于无法言说的秘密,只能保持沉默,因此久而久之,就有了“清高”一说。这是一种贬低修道者的泄愤之词,其理由不足以多解释。如果过多解释,就会失去无为的宗旨,变成有为状态,这在修行中是一个大忌。
二、 道长遵守口戒律条。你也许不知道,多说话很可能也是会犯戒的。
在汉传佛教中,“戒口”就是慎言。在《老君说五戒》和《初真戒》等经典中,都对说话进行了规范和训诫,比如《老君戒经》中的“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
三、 道长怕言多有失,承担因果之责。
每个人都不是万事通,对于自己不掌握的事物,一般不会涉及。如果涉及的话题损害到了自身或祖师爷,也不会参与讨论。因为如果激动时失口,说出亏欠或恶意的话,即使对方聪明,也容易受到影响;如果对方愚昧,更容易因此受损。这就导致了作为一个智者,要承担责任,所以明哲保身,是不会轻易开口评论任何事情或人物的。这样做既保证自身安全,又符合太上《道德经》的精神:“多言数穷,不如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