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乐:古语中“顺其自然”之美,传统音乐与天然道观的交响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礼乐之邦,礼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各种重要的祭仪中,音乐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礼记·乐记》中有言:“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古时的仪礼活动常常是为了庆祝重大节日或为重要的事件向天祈福,而音乐成为了这些活动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传达了古时人们的文化精神,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道教音乐简称为道乐,是道教表达其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义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修道者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在斋醮、宣道布道等活动中以及自我修养时,都不能缺少道乐。其中,斋醮音乐又被称作“法场音乐”,集中表达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因此民间也有说法认为 道教音楽就是斋醮音樂。
根植于上古巫师以歌舞降神的情景,“巫风”盛行而形成源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华夏颂和步虚声等腔调韵律,这些音谱成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基础。而唐朝至宋代明代,更是见证了一系列名篇诞生,如司马承祯、李会元所作玄真曲、大罗天曲,以及贺知章所作紫清曲,上圣曲等。
在其漫长发展历程中,最终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粹。这种以虚静为最高境界,以无形召有形之法,在理论体系上追求万象清明,无波澜的心境,与吾人追求内心平静深邃共鸣。此乃从“太极分高后轻清上属天”的步虚声至藐姑射山神仙居焉,一切皆由此流淌出,从而构建出一种超凡脱俗、高远飘渺的声音世界——这便是那一片纯净无垠的大自然,让人仿佛能听见那些遥远星辰间穿梭飞翔的声音。这正如庄子所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因此,不论是在斋醮仪式还是个人修身养性方面,都需要充满这样的意境,以此来引导自己走向那一片广阔无垠的心灵空间,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虑,只剩下那份悠然自得,那份对大自然最深刻敬畏与爱护。这便是我们今天对于过去文人的回忆,对于那些曾经存在过但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