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中,有一段著名的比喻,源自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天地运行的大道,就像我们常见的风箱一样。它空虚却不枯竭,鼓动越多,气流就越多,不断生生不息。读到这里,我总是会思考一个问题:在众多可以比喻和象征大道的事物中,为何道祖非要用“风箱”这个物体来比喻呢?
这个问题看似无稽,但细究起来,它可能更准确地描述为:“在道祖的语境和思考模式下,是如何构建起橐龠与道之间关联性的?”答案其实要从橐龠本身说起。
将橐龠称作“风箱”,其实是在现代人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了一层,这样的翻译更恰当是指鼓风吹火的器具,或许可以更加直接地解读为人工鼓风机。这个器具运行原理并不复杂,它通过进风口吸入外部空气,再由手力压缩,使其从出风口集中喷发出来,以达到集中能量增大火势的目的。在这里,“橐”和“龠”原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橐”,即动物皮制成的风袋;“龠”,借指连接在其中输送管。这简单造型、原理也不复杂的事物,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有着极大的意义。
先秦时期,是中国冶铁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没有掌握冶铁技术之前,商周时代所用的金属器物以及兵戈等都由青铜打造。在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后,如今我们欣赏青铜器所带来的美感,但对于当时的人士、尤其是上战场打仗的人士来说,软弱特性使得青铜器材无法提供足够防护或杀伤力,只有随着橐龠出现,可以借助鼓风机作用增加火势与温度,这才使得冶金成为可能,并且铁制品开始广泛应用。
然而,在文章中提到的不是推崇它在冶炼兵器上的神奇作用,而是在于它能够熔化固态铁矿变成液态,然后再通过一定技术塑形,使之变回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可供人们使用的地质状态。从固态到液态再到固态,这是一个典型物理变化过程,其中关键词就是“化”。
回到道教思想体系,我们会发现 橐龇之用中的玄妙。当我们对照这些描述,与 道祖设想中的宇宙观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他并非讲述的是一个具体事物或形象,而是一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不可言说的东西——那就是“化”。或者说,在此催化作用下,万事自我相生,如植物生植物、动物生动物、人生的过程才被命名为自然法则。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点,那就是 道教并不仅仅是一种宇宙哲学,更包含了社会生活实践指导方面的一些信条。同样基于一个字——化来解读,当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时,大部分都是由于自己承载过多但找不到释放途径,从而导致身体精神崩溃。这正说明了没有把 “化”的概念理解透彻的问题。
最后,当谈及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便成了如同修行者的心灵世界——自身的心念决定一切。一念纯真,便能化金为水,一心未了,便难以消除烦恼。当正心正念,即可解决一切磨难;一念偏邪,则迎接无尽阻碍。在修行路上,我们便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能否实现真正转变,全凭自己如何去处理这一切心理状态了。